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 正文

母亲上培训班学用微信 被女儿屏蔽朋友圈

2017年02月09日14:20  来源:澎湃新闻网

5034

  “好不容易学会用智能手机,春节加了女儿的微信,没想到她把我屏蔽了,想想也挺难受的。”2月8日,家住宁波市西门街道的刘阿姨向记者吐槽,女儿的朋友圈,连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却把亲妈屏蔽了。

  记者做了个小调查,发现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的子女不到四成。

  通过朋友圈了解子女日常生活,是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主要动力

  刘阿姨是记者在去年一次采访中认识的。西门街道举办4期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期期爆满。和很多街坊一样,刘阿姨来学有两个目的:跟上时代,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

  春节,刘阿姨兴致勃勃地拿出新买的智能手机,要和女儿“扫一扫”,女儿、女婿都爽快地互加了微信,还建了个家庭群。

  “那天我很晚才睡,一条条地看女儿的朋友圈,很过瘾。”刘阿姨说,女儿在上海工作、成家后和父母聚少离多,好在朋友圈内容挺多,每天都有几条,一条条看下来,跟陪着女儿过日子一样。

  正月初五,女儿离家,刘阿姨安慰自己:有了朋友圈,还是可以了解她的生活。“我知道上班第一天老板给她发了300元红包,替她高兴,留言让她好好工作;她买了两支口红,我说不要浪费,还有100多万房贷要还;她说去看电影,我说要多在家陪孩子,不能扔给保姆……”

  2月7日,刘阿姨吃过早饭想刷女儿朋友圈,发现看不了了。她开始以为手机坏了,但点开朋友圈的其他人,内容都可以看到。

  她挨到午饭时间,给女儿打电话问是什么原因,她爽快承认:“我把你屏蔽了,我们以后还是打电话吧。”

  刘阿姨说,经过老伴协调,女儿又对自己开放了朋友圈,但内容明显少了。

  培训班负责教学的义工刘建英说,因为想亲近子女的生活,老人最关心“微信朋友圈”的功能,这是老人学智能手机的一个主要动力。经过培训,每个人有了自己的账号,学会了基本的功能。

  和刘阿姨的女儿一样,在宁波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许小姐在加父母微信一段时间后也把他们“拉黑”了。

  许小姐的父母在湖南,她自己在宁波生活。“我养了狗,在朋友圈里经常发,可父母很反对,每次都长篇留言说脏,让我遗弃。春节前狗生病了,我急得不行,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其他朋友都安慰我,帮忙想办法,父母却留言说本来就不该养,现在生病了,赶紧扔掉。”许小姐说,类似事情不胜枚举,“说一句失眠,父母说想太多,一通说教;发个新买的口红,又说浪费……最后我发现,发啥都不对,他们还在用管孩子的思维管我。春节回家,我就跟他们说,工作时间不能用微信,以后有事还是电话、短信联系,就把他们‘拉黑’了。

  做晚会主持人的“苗苗”在加父母微信一周后也“拉黑”了他们。“我主要发自拍,下面都是点赞的。只有老爸留言:你这还是我女儿吗?脸怎么跟蛇精一样?这么冷穿短裙冷不冷?

  小调查: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的不到四成

  昨天,记者做了个小调查。

  48个调查对象年龄都不到40岁,有45人加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微信,其中6人已“拉黑”父母。

  除了“拉黑”父母的6人,39人中有6人选择“不让父母看我的朋友圈”;18人称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15人称内容分组管理,有些对父母屏蔽。

  朋友圈内容,为什么对父母屏蔽或分组可见呢?

  梳理调查对象意见,首先是父母过度关心,给子女造成困扰。

  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张先生说:“我们平时不和父母一起生活,完全理解父母通过朋友圈了解子女生活的心情,可过度关心就成了困扰。去年夏天儿子得手足口病,我发了条朋友圈,我妈看到后,打了很多电话给我、老婆、丈母娘,说要买机票来宁波。还告诉了她几个姐妹,几个姨妈每天电话来问。虽然出于关心,但不断重复孩子的情况,也挺困扰。”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薛小姐说:“我单身,朋友圈里几乎发任何内容,妈都会长篇说教,让我去认识男友,早点嫁了生孩子。”

  其次,是怕父母担心。内容对父母分组管理的15人,基本都提到“父母可能担心或唠叨的内容,一般屏蔽”。特别是自己或子女生病、工作不如意、和伴侣争执这三类,几乎都选择“不让父母看到”。

  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不同也是屏蔽父母的一个原因。在媒体工作的徐小姐说,自己发了张图片,感慨“闪瞎我的钛合金狗眼”,本来是网络用语,表示震惊,“我爸打来电话把我说了一顿,说好好的人眼怎么变狗眼了,最后上升到我不自爱的高度。”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屏蔽或分组管理也可以理解,是普遍现象,父母完全不必失落。”宁波人和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虞蓉蓉说,知识背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年龄等都会影响人际沟通效果,父母读取的微信内容可能和子女想表达的不一样,违背了沟通的初衷。很多子女在发父母可能担心的内容时屏蔽,恰恰说明对父母的孝顺,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也是很多子女的习惯。

  她说,每个人对朋友圈的定位不一样,有的是职场形象管理,有的是生活日常记录,有些的确不适合父母作为受众。而且,发朋友圈的初衷多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共鸣、支持、赞同,如果认为父母会误会、发酵错误信息,屏蔽可能更合适。

  虞蓉蓉建议父母对子女的朋友圈不要过度热情,尤其是对成年子女不要过多说教、指责,只作为了解他们日常生活、想法的渠道就够了,“但子女也要注意,别让朋友圈成为父母了解你的唯一渠道,如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多带孩子看望老人。”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说,越是亲密关系,如子女和父母之间,越不能太依赖网络交流,“隔空的一句问候远不如面对面的关切,每天在微信里祝福妈妈,不如有空回家陪妈妈吃顿饭。陪伴在父母身边,有温度、有表情地交流,对父母来说是不可缺的,也是最需要的。”

文章关键词:朋友圈;微信;屏蔽;女儿;刘阿姨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春节期间发朋友圈 这些个人信息要少晒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时节,免不了多发几条朋友圈,但是,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准则,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这类信息在不掌握真实情况前不盲目散布、转发,不然可能会引发恐慌,或被编造成谣言转发、扩散,产生负面效应。

  • 家属朋友圈发"杀医"声明 :只是希望得到亲友关注

    1月10日上午,记者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相关人员处了解到,“杀医”朋友圈发布者系95后小伙子,事后到医院给医务人员写了道歉信。

  • 两男子为发朋友圈求赞 在京九线铁路道心摆拍被批

    广东惠州铁路公安处12日对外发布消息称,广东龙川县两名年轻小伙子为将自己的“炫酷照片”发朋友圈求点赞,竟然冒险在繁忙的京九线铁路道心上摆各种姿势,幸好在被巡逻至此的铁路民警发现,没过几分钟,一列火车呼啸而过。

  • 太牛了!四五千年前早期中国就有了“朋友圈”

    浙江余杭发现良渚遗址,美轮美奂的玉器,巨大的城址,宫殿区、内城、外郭城三重结构,显然已经达到很高的文明水准。上述种种,表明在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大范围文化衰变。

  • 老人起床第一件事是拿手机刷朋友圈 称不看少点啥

    ”12月28日,家住淇滨区阳光美邸小区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母亲每天都在朋友圈转发各种心灵鸡汤”和谣言。家住淇滨区的58岁的刘先生,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也不是打开收音机听广播,而是拿着手机刷朋友圈。

  • 员工朋友圈已成鉴定烂公司的标准

    医院要求员工关注医院的5个公众号,加满5000名微信好友,每天转发公号内容并发布至少2条原创朋友圈,“每日发布一条和医院有关的朋友圈,内容包括医院设备、医院疗法、病例、医患关系、员工风采、医院环境等。

  • 男子1年发六千元红包

    原来,谭先生每周都会给朋友发“点赞”红包,金额为1.8~18.8元不等,到目前已发出六千多元,他说,这么做“主要是怕在朋友圈被遗忘”。

  • 朋友圈《儿女为何不“爱”我们》刷屏 亲情纠结引议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学校探望,谁知却遭到了孩子的冷落。最近,你们一定在朋友圈里看到过这样一篇堪称“声泪俱下”的文字《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文章作者龙建刚记录了自己的老友在国庆假期探望独生女儿,送去惊喜反遭女儿冷落的故事,引发了网友们的大讨论。

  • 北京一学校工作人员虐猫 有猫被捆绑倒挂

    记者在网友提供的李某朋友圈截图中看到,李某曾将幼猫塞进薯片罐中、浸入水中,甚至将猫四肢捆绑并倒挂,声称“不守规矩就得惩罚”。该校一名工作人员称,已将情况上报学校领导,等待调查。

  • 江苏一小伙疑因在朋友圈抱怨公司伙食差“被辞职”

    李先生回忆,当天食堂提供的菜汤里一片叶子都见不到,就是自来水上飘着几点油星子,实在难以忍受,自己就随手拍照发了朋友圈。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