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新华日报》。
文明祭扫,让清明风清气明
又是一年青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时节,国民怀着诚挚的感情,缅怀祖先,记取先祖的辛苦,缅怀前辈的功德,寄托后人的哀思,这充分表达了国人感恩思源、立德树人的优秀文化传承。在本世纪初,清明节被确定成国家法定日,这既体现了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优良传统,也促进了社会文明新风,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年年清明祭奠,在“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为主题的宣传熏陶下,全国各地显现多种积极向上的祭奠方式,诸如网上祭扫、社区公祭、放飞祭奠、集体公祭等现代祭扫方式,引导民众采取植树、献花等健康环保形式祭扫,坚决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祭扫陋。文明祭扫值得肯定。
然而,我们在提倡文明祭扫,传承文化的同时,却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陋习隐患,比如某些祭奠方式,喜欢滋长攀比歪风,有的还把庄重的祭祀变成丑态百出的封建迷信活动。蒙昧祭祀屡禁不止,祭扫乱象屡见报端,不少公墓管理机构争相推出一两千元的祭祀物品“套餐”;也有公墓机构借机进行豪华墓地展销;还有祭祀者竟将现代娱乐夜生活复制到祭奠仪式中,称让祖上也“潇洒快乐”一回……可谓花样百出,不一而足。
显然,这些陋习有悖于文明社会内容,成为价值沦陷和道德弥散的输出源头。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到一个时代,小到一个家庭,事实足以佐证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实践真理。父母在世时,经常教导子女勤俭持家,弃恶扬善,子女给父母购买奢侈衣物,父母往往总会叮嘱别乱花钱,其实,这也映射出广大父母的共同心愿,正如《常回家看看》歌曲里所唱,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就图个平平安安。但祭扫中的各种奢侈攀比、盲目跟风,上坟的封建迷信活动,烧纸燃及山林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种种行为弊端明显违背先祖意愿,摈弃理性而追逐商业模式下的畸形风气,实不应该。
民谚说得好,“活着不孝,死了乱叫”。一个人如果不能好好孝顺赡养老人,等老人谢世之后,祭奠办得再花哨,搞得再大也毫无意义。如果按逻辑辩证,把民谚换个说法,应是活着要孝,死了更要理性。清明祭扫的非理性行为,显而易见地和“孝”的人文涵义南辕北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经验明晰告知后人,要珍惜眼前,尊老爱老,能让老人多一天快乐和幸福,便是最大的孝顺。祭扫陋习愈演愈烈,愈演愈怪,越是让扫墓的原始本意消失殆尽。
其实,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是我国农耕时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节日,后来它融进了祭祀祖先、怀念故人、种植树木等内容,既有原始信仰和后土崇拜等内容,又有灵魂崇拜和农耕生产等内容。民谚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既是提醒人们合理安排农时,不忘尊重自然,不忘尊重他人,又是提醒人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如果清明仅仅被理解为去扫墓祭祖,那节日的实际意义实在是被消解。因为,清明节的主体内容并不仅仅是去扫墓,而是丰富多彩的春日活动,踏青、郊游、种植、交友、放风筝、讴歌春天、尽情欢乐,也应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文化主体。
要消散清明祭扫陋习,就要从观念上持续更新迭代。近年来,通过政策的大力实施和不懈的宣传推广,绿色树葬从“零”到“多”,有力证明只要重新认识殡葬文化,就能产生更多绿色生态之举,同样,清明节日蕴涵若被重新解读,文明之举也将越来越多。清明期间,人们可以走进陵园去悼念故人,祭祀先祖先烈;当然也可以利用春耕春种大好时节,去种树植竹,通过栽桑养绿,把清明追思化作故土荫绿。如果能让亲人先祖的陵墓前多一点绿色,又能少一些烟扰,既提高了大地绿化,又寄托了殷情哀思,两全其美之事,岂不是更好?!(钱江)
钱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委网信办特约评论员。已发表文学、评论等百余万字。专注于新闻评论、媒介传播、舆情分析和互联网运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4月4日~5日,受低槽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我省将迎来一次降水、大风及降温过程。河南商报提醒出行扫墓的人们,一定要根据天气状况,适时保暖。
4月3日上午,扶沟县党政机关,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吉鸿昌纪念馆广场,参加缅怀先烈、追忆英雄事迹、祭奠英魂并向纪念馆捐赠大型油画《吉鸿昌》的活动。
南阳电台交通广播15周年庆系列活动第三波——清明时节踏青去。由南阳电台交通广播、南阳电台音乐广播、新浪河南南阳联合主办,南都车友会车管家承办的“大美南阳 家在丹江”大型自驾游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4月4日,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的“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愿我们经常温习先烈们用鲜血写就的历史,传承先烈们的革命精神,自觉在感恩幸福中凝聚力量、砥砺前行,切实用实际行动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清明节前夕,武警重庆总队一支队官兵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的弟弟邱少华老人(右一),一起来到驻地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深情缅怀革命先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我们倍加怀念那些为了民族自由独立而慷慨捐躯的革命先烈。
而这些勇士也是有血有肉之人,他们在家书里流露出的对家人的怀念和眷恋亦无不让人动容。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老话又将在今年的清明节应验了,大河报记者综合中央气象台、河南省气象台的消息,清明节期间,河南降雨降温又有风。
(董飞)筹备多时的“首届杜甫国际诗歌节”将于清明时节在诗人杜甫故里河南巩义市举办,海内外近百位诗人将在此祭拜“诗圣”,把酒论诗。据透露,本届诗歌节邀请了近百位海内外知名诗人参加,其中有台湾诗人郑愁予;大陆诗人舒婷、王家新、耿占春等;以及韩国诗人黄东奎。
清明时节,可看花:梨花满树开似雪,仿如偷得杏花白;桐花开时一树紫,恰似天上薰衣草。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既为寄托哀思、追念亲恩,也为敦亲睦族、慎终追远。但惟其如此,我们更需要把握住节日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不变的人心情感,在继承与创新中涵养属于我们时代的节日文化。
清明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这一天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高速免费通行,更为日常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次健康游玩的机会。
4月3日,清明节临近,海南殡葬领域也兴起了“潮流风”,电脑、豪车、别墅,甚至时下炙手可热的iPhone、iPad也现身海口博爱南路、秀英小街各祭奠用品市场。网站上也赫然贴着他们的“庄重承诺”——正装得体,前天洗澡、早晨洗头洗脸、刮胡茬、棕色皮鞋,黑色袜子,庄重肃穆。
清明时节是一年养生的重要时期,在中医理论机体生长也在于春季,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有此类疾病的患者不宜过度伤心,要注意情绪的调节,需要找亲人、朋友陪伴,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
不同型号的蒸汽、内燃、电力机车被春风沐浴,尽显古老的蒸汽火车的历史文化,中老年人漫步园中闲情逸致,感受世纪欢乐园踏春的欢乐之旅。欢乐热线:88887991/2 欢乐网址:www.sjhly.com 欢乐线路:郑州市内乘B15、B16、35、59、215、216、262路公交车到世纪公园站(中州大道与石化路交叉口)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