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既为寄托哀思、追念亲恩,也为敦亲睦族、慎终追远。这样的节日、这样的传统,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
古人说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既描摹物候变化,也寄寓文化意涵。而过往祭扫活动中的一些庸俗之风,给清明平添污浊之气。大操大办,劳民伤财;过度焚烧,制造火患;而那些烧“情人”、烧“麻将”的做法,污染环境的同时,更污染了精神世界。
现代社会,传统的仪式也可与时俱进。这几年来,文明祭扫之风,让清明更“清明”。碑前献一束鲜花,馨香寄哀思;坟旁种一棵绿树,绿荫表怀念。在网上写一段回忆文章、亲人围坐翻翻老照片,亲情共鸣中传承着良好家风。
清明是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有着强大生命力。当前,不管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还是从乡村生活转向城市生活,我们的生活场景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惟其如此,我们更需要把握住节日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不变的人心情感,在继承与创新中涵养属于我们时代的节日文化。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6日 01 版)
假期临近,由于期间车流量大,因此在道路拥堵排队时,一些驾驶员抱有侥幸心理占用应急车道等违法驾驶。
今年清明节前,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开通“哈尔滨殡葬”微信公众号,搭起为公众提供祭奠服务的微平台。
在清明节气的前后时间里是很容易下雨的,这样的天气容易导致人体内湿气重,有什么办法可以祛湿呢?如果你也是湿气重的人群,不如就继续往下看看为大家介绍的祛湿小妙招吧。
4月2日是清明小长假首日,河南省多个景区出现井喷现象。当天下午,映象网记者在新乡万仙山景区看到,通往景区的道路严重堵塞。一个多小时,车子向前挪了不足一公里。
4月1日,山西太原火车站,民众准备乘车。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中国多地民众踏上返乡祭祖的旅途,交通出现中短途客流高峰。
清明将至,为了缅怀先烈,增强广大党员对中原优秀人物的深切情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倡导生态祭奠。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清明假期从4月2日至4月4日放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郑州、洛阳、开封等重点省辖市周边高速公路将迎来车流高峰,集中表现为私家车自驾出行增多。为保障群众清明假期出行平安,高速交警发布清明假期出行指南。
今年清明小长假小车免费通行的时间为4月2号零点到4月4号24点,我省高速公路和郑新黄河大桥对小车(7座及7座以下)实施免费通行。
3月14日,郑州一村民去给亲人上坟时,突然发现5座亲人的坟墓,有4座被挖了。
“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那就是‘清明蔗毒过蛇’,意思就是清明后的甘蔗那简直是比毒蛇还要毒。”最近,一则关于清明甘蔗赛过毒蛇的微信在朋友圈广泛流传,
清明时节“上野坟”,路口烧纸祭亡魂。每到清明节前后,在路口处烧纸祭奠的人便多起来,这不仅影响市容,还可能引发火灾。民俗专家认为,应该尽快摒弃这种陋习,用文明方式寄托哀思。
清明小长假既是祭拜追思先人的日子,也是全家团聚踏青游玩的假日。随着人们文明素质的提高,在祭祀、游玩、踏青过程中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不过在有些地方仍存有不文明现象。
清明,作为祖国的传统祭奠节日,开封市鼓楼区大纸坊街幼儿园以“让孩子记住”为主题,开展了“记住祖辈、记住先烈、记住清明”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