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位,新理念
新方位,“怎么想”?脑中要有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先导,理念如同大脑,指挥着脚往哪儿迈、劲往哪儿使。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今天,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变了,条件变了,理念也必须更新。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为经济新方位标定了前行航向。
新理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新常态下,“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亟需寻求新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算过这样一笔账: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优化更重要,防止“木桶效应”更迫切。协调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把握经济新方位,必须谋划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平衡性,不让今天的“短板”变成明天的“陷阱”。
——新常态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绿色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明天是“雾霾灰”还是“天空蓝”?眼下,PM2.5的数值时时牵动着人们的目光。高楼多了、钱包鼓了,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却成了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民众对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只有绿色发展,才是永续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土地、能源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亟需通过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开放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如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新常态下,要调动所有人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就要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如果只盯着经济数据的涨落,忽视民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多少,就会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发展也终将难以持续。新常态下,百姓追求的不仅是吃饱穿暖,更渴望活出高质量、挺起精气神;百姓在乎的不仅是看得见的好处,更期盼公平的社会环境、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好利益关系,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显示,所谓“陷阱”,大多是源于资源禀赋变化之后,过去所依赖的发展路径走不通了,新的发展路径又没找到,发展被锁死。新发展理念,正是中国化解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的钥匙。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动力衰退,协调发展才能避免失衡失重,绿色发展才能避免环境透支,开放发展才能避免画地为牢,共享发展才能避免社会动荡。五大发展理念彼此支撑、相互促进,回答的是新常态下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着眼的是新方位上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理念不会自动变为现实。如果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蓝图再清晰、方向再明确,也难以把新理念转化为新成效。把握新方位、践行新理念,需要激发新状态。
“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新状态,要有担当。
新方位下的探索,没有先例可循,可能不被理解:处置僵尸企业,一些企业会关门、不少员工会下岗,要不要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一些若干年后、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感知其意义的改革,是不是一定要马上就办?愈是不易,愈见担当。今天错过了宝贵的“窗口期”,明天将面临痛苦的“折磨期”。以新理念适应新方位,需要冲破羁绊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
“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新状态,要有定力。
定力来自洞察力,既密切关注经济走势,见微知著,又坚持底线思维,做足应对预案;定力就是意志力,为了长远发展而管住眼前的“有形之手”,不为亦是有为;定力源于自信力,相信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强大韧性,相信基本方针和政策储备,不能速度一慢就着急,把新理念抛在脑后,改革遇难就想回头,把发展目标放在一边。
“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新状态,还要会作为。
过去谋发展的许多老办法不能用也行不通了,今天面对的多是“两难问题”。“会作为”,必须处理好破与立、稳与进等对立统一关系。遇到问题,多个角度想,避免“盲人摸象”;处理问题,牵住“牛鼻子”,找准突破路径。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可谓“风景这边独好”。2016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下行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投资拉动不可持续,因为4万亿的教训就在眼前,继续靠投资拉动会造成债务过量累积,以及大量产能过剩(刚刚闭幕的中美战略对话会议上,中国产能过剩竟成了国际问题)。
央行和银监会加强票据业务监管,要求银行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严格规范同业账户管理;银监会被传出近期向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其停止新发分级型理财产品。
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再度展现其艰难、曲折的一面。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新兴市场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资本外流的冲击,股市和汇市波动引发投资者恐慌。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鞭炮的声响仍在耳边萦绕,年味的浓酽犹在心头荡漾,刚结束长假的人们,相继踏上重返工作岗位的归程。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中流击水的畅快,又有乱云飞渡的风险。
从经济监测预警指数走势看,综合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的分析预测结果,未来6个月中,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将现触底并小幅反弹的迹象,但整体波动仍将处于下降周期,本轮景气周期的收缩期较之以往更长一些,预计2016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6.5%以上中高速增长。
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阶段更替、结构转换、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期,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油盐酱醋”都要恰到好处,火候更要适当。当前,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仍然错综复杂,但中国经济完全有理由稳步迈入2016。
李克强总理认为,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的有力结合是多年来中国增长故事的核心要素,因而2016年,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
APEC成员经济总量占据全球六成、贸易总量占世界一半,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
广阔的空间,巨大的潜力,并非虚词。
在看到眼前数字的同时,看看长远。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有具体语境的,是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段,任何政策措施的制定推行都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
业内人士认为,相对2008年的短暂热炒,中国全民体育消费的元年真正到来了。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周景彤表示,三季度以来,经济金融双双趋冷
中国经济不行了?未来的走势究竟如何?面对唱衰和质疑,关于中国经济的四个最新判断,也许会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