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位,新实践
新方位,“怎么干”?脚下要有新实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站在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为何在关注“需求侧”的同时更多将目光对准“供给侧”?
从速度维度看——
新常态下速度换挡的背后,本质上是结构调整。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走刺激需求的老路也行不通。需求侧政策空间越来越小,挤出效应却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长期入手,立足于结构调整,把政策重心转向供给侧。正如外媒所说的那样:“中国领导层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与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划清了界线。”
从结构维度看——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却要大量进口关键装备、高端产品;一方面消费者对质量高、有信誉保障的消费品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却是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导致境外购物热度不减、“需求外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从动力维度看——
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由于一个个市场主体的集合构成供给侧,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从世界经济的坐标系中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绝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相反,“中国以其较早的认识、较大的回旋余地、较强的体制优势等正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五大政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都融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火热的“四则运算”中。
瞄准过剩产能做减法,“减”出新空间。宏观政策“稳”的同时,产业政策要“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坚定地去是为了更好地进。今年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超额完成任务已成定局。产能减了,利润增了。煤炭业利润涨了一倍,钢铁业扭亏为盈,摆脱了“卖煤球不如卖土豆,钢价跌成白菜价”的苦日子,打了一场“翻身仗”。
瞄准短板做加法,“加”出新希望。就业援助、内部分流、转岗就业创业……社会政策托底,保障去产能不影响饭碗,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使用、产业扶贫长短结合……脱贫攻坚补短板,确保贫困老乡同步奔小康。
瞄准创新做乘法,“乘”出新动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生活更智能,工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让产业更智慧……新技术引爆新产业,新模式缔造新业态。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
瞄准放活做除法,“除”出新活力。微观政策要活,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日益宽松,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401万户,同比增长27%。改革政策要实,减轻企业税费等成本负担,释放减税红利。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的几步特别关键。
使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同步达到中高收入水平……中国经济的新方位,正是复兴之路上的“关键节点”。
辨识洋流,认识新常态;扬起风帆,明确新理念;开足马力,投身新实践。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新方位上,中国经济航船正聚合澎湃之力破浪前行!(人民日报记者 田俊荣 白天亮 朱隽 刘志强)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可谓“风景这边独好”。2016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下行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投资拉动不可持续,因为4万亿的教训就在眼前,继续靠投资拉动会造成债务过量累积,以及大量产能过剩(刚刚闭幕的中美战略对话会议上,中国产能过剩竟成了国际问题)。
央行和银监会加强票据业务监管,要求银行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严格规范同业账户管理;银监会被传出近期向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其停止新发分级型理财产品。
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再度展现其艰难、曲折的一面。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新兴市场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资本外流的冲击,股市和汇市波动引发投资者恐慌。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鞭炮的声响仍在耳边萦绕,年味的浓酽犹在心头荡漾,刚结束长假的人们,相继踏上重返工作岗位的归程。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中流击水的畅快,又有乱云飞渡的风险。
从经济监测预警指数走势看,综合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的分析预测结果,未来6个月中,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将现触底并小幅反弹的迹象,但整体波动仍将处于下降周期,本轮景气周期的收缩期较之以往更长一些,预计2016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6.5%以上中高速增长。
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阶段更替、结构转换、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期,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油盐酱醋”都要恰到好处,火候更要适当。当前,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仍然错综复杂,但中国经济完全有理由稳步迈入2016。
李克强总理认为,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的有力结合是多年来中国增长故事的核心要素,因而2016年,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
APEC成员经济总量占据全球六成、贸易总量占世界一半,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
广阔的空间,巨大的潜力,并非虚词。
在看到眼前数字的同时,看看长远。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有具体语境的,是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段,任何政策措施的制定推行都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
业内人士认为,相对2008年的短暂热炒,中国全民体育消费的元年真正到来了。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周景彤表示,三季度以来,经济金融双双趋冷
中国经济不行了?未来的走势究竟如何?面对唱衰和质疑,关于中国经济的四个最新判断,也许会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