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搬迁的古墓

地上躺着的干尸
今天上午,家住新津县花桥镇马王村的王女士向看度记者报料称,当地在搬迁一座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古墓时,竟然在坟墓里面发现了一具还尚未腐烂的干尸,十分罕见。
随后,看度记者立即赶往现场。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当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村民们口中的这具干尸已经被运走火化了。原来,当地村民为了响应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从昨天起开始对村里的坟墓进行搬迁。
从村民们当时拍摄的照片上记者看到,这具所谓的干尸,实际上是一具身材高大的男性遗体,除了眼睛凹陷以外,皮肤还很紧绷,遗体的胡须、牙齿竟然也清晰可见,就连遗体上身穿的清代长衫都完好无损,盛放干尸的棺材也保存非常完整。
这几名姓岳的村民告诉记者,这具干尸其实是她们家族一位岳姓祖先的遗体,其生前是新津当地的一名教书先生。而这片墓地其实就是当地岳氏家族的墓地。其中不少坟墓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最后,看度记者咨询了新津县文管所相关工作人员后得知,干尸的形成可能与墓穴的气密性做得比较好有关。
左侧包含了学科名称、教员姓名、毕业考试分数、毕业考试各科平均分数、历期历年实习总平均分数、历期历年考试总平均分数、学生年龄、籍贯、三代家长名、监督印章、填发日期、毕业证号等内容。
左侧包含了学科名称、教员姓名、毕业考试分数、毕业考试各科平均分数、历期历年实习总平均分数、历期历年考试总平均分数、学生年龄、籍贯、三代家长名、监督印章、填发日期、毕业证号等内容。
“1902汉阳铁厂造”“M·C-1906-A·T……”近日,有网友在一座大桥上发现仍在服役的数根钢轨竟然是清代制造的,惊讶地赞叹这些上百岁的钢轨“太坚强了!”
18世纪,广州外销到欧洲的家具以漆木家具为主,它们多采用黑漆描金的装饰手法,式样大到橱柜、桌椅、屏风小到扇子、针线盒、工具箱等无所不包。朱求真介绍,除象牙扇与描金髹漆扇外,外销扇中最为常见的形制为官扇,俗称百头扇最受人关注,是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外销扇风格。
这件“清代三层紫砂暖砚”,得于上海城隍庙“珍宝馆”如实先生处。到了清代中晚期,江苏宜兴紫砂陶艺进入文房,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强,透气性佳和耐高温的特性,制出了新型的紫砂暖砚。
俗话说:“穷买金,富玩表,贵藏钟。钟表就是作为传教士礼品中最重要的品种,逐步走进中国人视野的,早期传教士为了能够进入中国而利用钟表打通关节,甚至可以用“钟表外交”来概括。
“秋社阴氏节孝石牌坊”,它散落于乡间僻壤,长期无人管理,牌坊的命运令人担忧。
古代选拔官员,最高等级是殿试,皇帝亲自监考,考生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从太阳出山考到太阳落山……昨天,第十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和秦淮区人民政府主办。
长达3米,能当字帖 长约3米的草卷,全部为毛笔书写的小楷,字迹清秀,从头到尾没出现圈改……昨天,南京状元黄思永的殿试草卷堪称“惊艳”。
22日上午9时,“2013陕西盛世收藏大型鉴宝会”在西安宾馆二楼会议厅准时开始,能容纳近百位收藏发烧友的鉴宝大厅被挤得满满当当。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市城北5公里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西晋时,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名讳,更今名。
看惯了清宫剧的女孩,必然对其中太后皇妃凤冠霞帔、摇曳生风的满清服饰印象颇深,很多人可能会想,为何这些养尊处优的宫廷女子,在无名指和小指上套上一个细长又雕镂刻画的指甲套,举手投足之间有些做作,颇似戏曲中的兰花指。
记者在探访省图书馆地下善本书库时,被两本火柴盒大小的古书所吸引,原来这竟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小抄”。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一看书法,二看文章,凡书法欠佳者,别说进士、状元,就是举人、秀才也难考中。尤其是清朝科举选拔更重书法,要想通过科举的文人们必须练习馆阁体。
清代如南山之寿寿山石章,高11厘米,宽8厘米,为私印,石质纯净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