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曦曦搀扶着妈妈行走
河南商报记者 侯建勋/摄
统筹 河南商报记者 高瞻展
采写 河南商报记者 王苗苗
夫妻恩爱,女儿乖巧,这样的家庭本应幸福美满,可对于住在郑州市群英路19号院的于小娟一家来说,幸福似乎就在身边,但却无法真正触及。
42岁的于小娟无法直立行走,而46岁的丈夫赵玉峰有智力障碍,于是,14岁的女儿赵曦曦就变成家里的小跑腿儿,可她“10以内的加减法算起来都有些吃力”,这让于小娟甚为担心,却又无法启齿,“我不想让她多想,虽然数学不好,但她特别喜欢古筝,只是没咋学过。”
【满足】
买一次菜吃一周
芥菜丝最下饭
“看着点儿咱妈,我去买点菜。”“妮儿,吃完饭就去上学,别迟到了。”“知道了妈,你赶紧去吧。”早上6点多,于小娟与家人简短对话后,套上一件褪了色的棉袄,开门下楼了。
42岁的于小娟是南阳人,前些年来郑州打工,便留了下来。“你们往前走,我下楼得一会儿。”受败血症影响,于小娟早已无法直立行走,每次走路,两条腿就会像麻花一样扭在一起,而脚踝的变形,也让她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
从4楼下到1楼,于小娟用了将近15分钟。而当她下到1楼时,汗珠早已打湿了头发。“下楼是我最好的减肥运动。”寒冬的清晨有点风,于小娟一说话,呼出的白气就打到自己的脸上。
骑着亲戚送来的电动车,20多分钟后,于小娟来到了陈寨蔬菜批发市场。停好车,拿着编织袋,她直奔大白菜而去。“这儿菜便宜,有时来早了,还能拾到可多菜。”于小娟佝偻着身子,半蹲着,在商户丢掉的菜叶子中找“长得俊”的菜。
“买一次菜吃一星期。”麻利地将菜塞入编织袋,于小娟朝卖萝卜的摊位走去,“不中,萝卜太贵了,过几天再吃。”正当她小声嘟囔时,一旁“芥菜3斤5元”的叫卖声吸引了她,“这个好,回去处理下,最下饭了。”拎着一大包菜,于小娟像拾到了宝贝,笑着朝电动车走去。
【女儿】
别人给的好吃的 都要拿回家
“妈,今天同学的妈妈给了我两块巧克力,看起来可好吃。”晚上7点多,女儿赵曦曦放学了,放下书包的她直奔厨房而去。
“又给你好吃的了?那你留着吃呗。”“那不中,好东西得一起吃。”于小娟与曦曦俩人聊着天,说到开心的事,俩人不约而同哈哈大笑,厨房里满是幸福的味道。
可曦曦不知道,每当她拿着别人给的零食回来,于小娟的心里就会深深愧疚。于小娟和丈夫都没上过学,“我还会写自己的名,她爸啥都不知道。”于是,曦曦每天放学都会去同学家写作业,而回来时,常常会揣着同学送的零食。
“她从来不在人家家吃,每次都带回来,有核桃、大枣,有的我都不认识。”话音未落,两滴眼泪滴落在于小娟紧握的双手上,“没闲钱去买这些东西,也从来没给她买过。”
于小娟没有给曦曦买过零食,曦曦也从不在外边买吃的,“她说太贵,一碗汤都几元钱。”可曦曦却用自己攒了许久的钱为于小娟制造了一次惊喜。
今年母亲节,曦曦送给妈妈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我一摸感觉像是个苹果。”虽然心里高兴,但转念想到节日礼物肯定贵,于小娟便黑了脸。或许是看出了母亲的心思,曦曦立马解释:“苹果是阿姨送的,包装是我自己弄的,只花了两元钱。”听完,于小娟低下头一言不发。
【坚持】
省着点花 得存钱以防万一
走进于小娟的家,屋子里闷得让人有些喘不上气,味道也有些呛鼻。“俺婆婆瘫了好几年,吃喝拉撒都在这屋。”说着,于小娟打开了窗户。
“以前她在俺小叔子家住,后来俺小叔子‘走’了,不过她不知道。”于小娟压低了声音,“原来我还能在家编东西挣点钱,后来俺婆婆来了,也没时间了。”
三口人变为四口人,这让原本过得紧巴的日子更加艰难。“他智力有些障碍,找不到活。”于小娟说话时,一旁马扎上坐着的丈夫赵玉峰低着头,两只手不停地揉搓。
没有经济来源,一家人只能靠每月1000多元的低保生活,就这些钱,于小娟也要省着花,留些存起来以防万一。“有天我得病不在了,他们仨得有点积蓄。”今年6月,于小娟参加残联免费体检,被查出患了子宫肌瘤,医生建议她复查,如今已过去5个多月,她仍然没复查,“不敢查,万一确诊了,这家就散了。”
要省钱,但又不能整日吃菜,于小娟偶尔会买一个鸡架回来炖,而这一个鸡架,一般要至少炖三回、吃三回。“闺女实在想吃肉了,会买个鸡腿,让他们仨吃。”在于小娟看来,丈夫是她的腿,女儿是她的宝,而婆婆是她的长辈,每个都比她重要。
【梦想】
想学古筝 为家人弹奏曲子
“我现在最担心俺妞的学习。”看了一眼在旁边玩耍的女儿,于小娟小声说,“老师说她对数字不太敏感,但我害怕她跟她爸一样。”有时,于小娟会让女儿去楼下买些馒头或其他物品,但女儿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都无法运用。
“数学不好,其实我可想学好,也可努力,但不知道为啥,每次考试都考得不好,是不是我太笨了?”曦曦瞪大了眼睛,看得出,她对于自己学不好数学十分在意。
虽然曦曦功课不太好,但她却有一样“爱好”,那就是弹古筝。在于小娟家的墙壁上,挂着一架有些旧的古筝。“这是俺爸在曦曦1岁时送给她的。”于小娟的父亲会弹古筝,但由于老人住在南阳老家,且身体不好,所以送完礼物,却一直未能教曦曦如何弹奏。
“学习不中,那她总得学个啥吧,以后顾住她自己啊。”经过一番打听,于小娟将女儿送到了古筝学习班,但没学多久,曦曦便不再去了。“费用太贵,一节课都得200元,咋能负担得起。”一边是女儿唯一喜欢的东西,一边是一家人的生活,于小娟毅然选择了后者,不过“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能教曦曦弹古筝”。
提起古筝,曦曦两眼立马亮了起来,“以前学过一段时间,不过没学会,等我学会了,就可以每天给他们弹了。”对于手机、衣服,曦曦从来没过多要求,因为在她看来,“那些东西等我以后挣钱了再买,现在用不着。”
(河南商报)
省会郑州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房子均价接近9100元/㎡,买套100平左右的房子,再加上装修家电10多万,连本带息算一算,一共要小110万。
据香港《明报》网站报道,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公布2015全球生活消费调查,中国香港超过10年以来首次晋身十大世界消费最贵城市,新加坡继续蝉联榜首。全球十大生活费最贵的城市顺序为:新加坡、法国巴黎、挪威奥斯陆、瑞士苏黎世、澳洲悉尼、澳洲墨尔本、瑞士日内瓦、丹麦哥本哈根,中国香港及韩国首尔则并排第9。
瑞士是全球生活费最贵的地区,台湾地区则排在第54。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全球数据库NUMBEO网站公布最新2015年全球生活费指数排行榜,在调查的119个国家与地区中,瑞士是全球生活费最贵的地区,台湾地区则排在第54。
要开学了,每月跟生活费、月钱死嗑的日子又要来了,都18、9岁的人啦,没往家挣一分钱,还每月跟家里几百几千的要生活费
要开学了,每月跟生活费、月钱死嗑的日子又要来了,都18、9岁的人啦,没往家挣一分钱,还每月跟家里几百几千的要生活费
一个月生活费达1000元至1500元,但还是“差钱”,不得已只好四处找兼职。昨天,华科大文华学院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令人很是意外。
一个月生活费达1000元至1500元,但还是“差钱”,不得已只好四处找兼职。昨天,华科大文华学院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令人很是意外。
郑州大学一网名叫“小海带”的卖家,也做过这样的虚拟交易,避开银行手续费,开设“生活费”自拍商铺,专用于家人每月汇生活费。多数“生活费”店铺都是专用于家人自拍,不过也有一些以此为盈利目的的店主,但生意“惨淡”。
深陷校园贷,信用卡过度透支……近年来,大学生消费和信贷方面的事件层出不穷。袁佳莉认为,大学生要学会量入为出、节制消费欲望,学会理财很重要,“这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表现,才是真的独立”。
蒋进美告诉郑州晚报记者,他和学校老师多次到汽车新北站寻找“黑心女司机”的踪影。”事实上,郑州晚报记者了解到, 汽车新北站,时不时就有“街头拉客”的“黑车”出现,他们漫天要价,非法揽客、倒客等。
据香港媒体报道,已故天后梅艳芳自2003年离世,留下过亿遗产委派汇丰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成立信托管理,多年来梅妈覃美金与儿子梅启明不断上诉高院要求裁定遗嘱无效。
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算合适?
见完儿子后,王华很生气,因为覃霁告诉她,覃强每个月只给他几百块生活费,她找到覃强,追问为啥要亏待孩子。王华解释说,之所以一直选择相信覃霁,其实是对打掉的孩子有所愧疚,想做些补偿。
真的是这样吗?记者采访了部分“过来人”——郑州不同学校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发现郑州的大学生生活费悬殊很大,1500元在郑州只能算小康,而学校类型是造成生活费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