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麟
据新华社电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因病于20日8时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谢家麟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世界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和世界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
■ 人物
自造关键部件建成电子直线加速器
谢家麟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被迫返回美国。1955年初,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
1955年,谢家麟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开展高能加速器研究。当时所需尖端器材受国际封锁,所需工艺远超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他从研制基本关键部件做起,在没有人员派出、引进和采购国外器材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奋斗八年,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跨越式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该加速器建成即投入国防急需,为“两弹”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谢家麟作为总设计师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建设。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宣告建造成功。这是中国高能物理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创造了国际加速器建设史上的奇迹,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2008年,谢家麟88岁之际出版了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他在书中告诉年轻人,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树立坚定的自信;他特别强调,“原创”是科研的精髓,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年龄高的科技工作者,从科技发展前途出发,要主动让路给青年工作者,让他们来挑大梁,当好他们的顾问……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深入系统阐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屋建瓴,旁征博引,精彩生动且语重心长。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组准备作“进一步发挥‘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应用效能”的大会发言。但广州“天河二号”超级计算能力的闲置,却让不少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广州超算中心主任袁学锋坦诚,“广州企业使用超算的动力不足,企业大部分使用的是商业软件,成本很高,这让我们的业务推广很难。
记者10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获悉,该所正在积极筹建一个纳米技术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以助推纳米科技研究前沿突破,加强纳米技术创新能力。
在北京谱仪控制室,习近平同当年参与对撞机建设的叶铭汉、方守贤、陈森玉3位院士亲切握手,感谢他们作出的贡献,祝他们身体健康。随后,习近平乘车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功能厅,了解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昨日,中国科学院,临别时一群研究生围拢过来,向习近平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同他们一一握手,询问他们学习生活情况。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普天同庆之际,新中国在海、陆、空领域的耀眼成就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振奋着全国人民的信心,为祖国献上一份沉甸甸的贺礼。2016年6月25日,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