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天下新闻 > 正文

两高:重大责任事故追幕后老板刑责

2015年12月16日06:47  来源:京华时报

5034

  昨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规定,原则上以死亡一人、重伤三人,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作为入罪标准,并首次明确了“隐名持股人”将被追究刑责。《解释》共17条,自今日起正式实施。

  重点1

  “隐名持股人”可认定为犯罪主体

  《解释》明确了重大责任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和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主体范围。规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权的实际控制人、投资人,或者对安全生产设施、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负有直接责任的实际控制人、投资人,可以认定为这些犯罪的犯罪主体。

  解读

  公职人员幕后持股

  最高法刑四庭副庭长沈亮介绍,实践中某些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具有特定职务身份的公司、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规避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不得违规投资入股生产经营企业,或者公司、企业管理人员不得违规从事与所任职公司、企业同类业务等方面的禁止性规定,以他人名义投资入股公司、企业,从而达到隐藏自己股东身份、充当“隐名持股人”的情况。

  有效对抗地方保护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教授洪道德表示,刑法条款中,对重大责任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等,没有明确规定犯罪主体。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并非法定代表人但是对公司有实际控制权的人,有的地方法院进行了处理,而有的地方法院没有进行追责。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国家工作人员或者相关领域的企业人员虽然不是“明面上的”企业负责人,但暗中占股或实际控制企业,在事故发生后,调查和追究责任时,这些国家工作人员往往会有阻碍调查、追责的情况,因此在此次司法解释中,首先明确了追究这些责任人员的责任。

  重点2

  明确“起刑点”死一或伤三可入罪

  《解释》对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原则上以死亡一人、重伤三人,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作为入罪标准。此外,上述相关罪名处第二档法定刑的条件采用了“事故后果+责任大小”的规定方式。

  解读

  此前尚无明确标准

  沈亮介绍,此前,对于危害生产安全犯罪的多个罪名,包括近年来多发、频发的危险物品肇事罪和消防责任事故罪等,均无明确的定罪量刑标准,实践中难以把握。

  这些罪名包括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和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等,造成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洪道德称,第二档法定刑也就是高于入罪门槛的刑罚,“事故后果十责任大小”的方式,即事故后果达到一定程度,行为人又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的,可处以第二档法定刑,也就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重点3

  打击“保护伞”重判贪污受贿渎职

  《解释》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投资入股生产经营,构成本解释规定的有关犯罪的,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犯罪行为与安全事故发生存在关联性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贪污、受贿犯罪和危害生产安全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解读

  重大安全事故背后常常隐藏职务犯罪

  沈亮称,实践表明,许多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背后,均隐藏着公职人员的贪污贿赂或者失职、渎职行为。

  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缐杰称,自2013年至201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安全责任事故所涉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1278件、1917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5637.6万元。涉案职能部门主要集中在安全生产监管、煤炭行政主管、建筑、交通、公安、国土、党政等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

  2013年至今,最高检派员直接参加国务院调查组介入11起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立案侦查事故背后所涉职务犯罪案件136件136人。例如,在江苏省苏州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案、河南平顶山“5·2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案等生产安全事故中,一批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被依法立案侦查。

  □出台背景

  “天津港爆炸”被点名

  发布会上,沈亮介绍《解释》的出台背景时谈到,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造成群死群伤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大批房屋损毁和巨额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沈亮称,2012年至2014年,全国各级法院累计审结危害生产安全犯罪案件5707件,作出生效判决人数7599人。沈亮称,危害生产安全犯罪涉及行业领域广泛,行为方式复杂多样,司法机关办理相关案件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2013年10月,最高法、最高检经共同研究,认为有必要对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制定司法解释。

  □其他重点

  重罪适用率低明确何为“强令”作业

  《刑法修正案(六)》增设了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十五年,是危害生产安全犯罪中的重罪,但实践中适用率偏低。主要问题在于对“强令”一词理解不当,将某些强令违章冒险作业行为错误认定为普通责任事故犯罪,导致处刑过低,不利于严惩犯罪。司法解释对此明确规定,明知存在事故隐患、继续作业存在危险,仍然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利用组织、指挥、管理职权强制他人违章作业,或者采取威逼、胁迫、恐吓等手段强制他人违章作业,或者故意掩盖事故隐患组织他人违章作业的,均应认定为“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

  阻挠事故抢救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实践中,某些黑煤窑、矿山业主在安全事故发生后,为掩盖事故事实、逃避法律追究,不仅不组织抢救和向相关部门报告,反而故意隐匿、遗弃事故受伤人员,甚至作出堵塞出事矿井、掩盖事故真相的恶劣行为,导致被困人员和被隐匿、遗弃人员死亡、重伤或者重度残疾,社会危害严重,影响十分恶劣。《解释》明确,对于上述行为,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首提职业禁止短期不得重操旧业

  近年来,不乏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分子短时期内重操旧业,再次引发安全事故的案例。对此,《解释》对如何适用禁止令和职业禁止措施作出了规定。其中,对于实施危害生产安全犯罪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与安全生产相关联的特定活动。对于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假释之日起三年至五年内从事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职业。

  列举六种情形规定予以从重处罚

  《解释》对实践中常见、多发的多种从重处罚情节做了专门规定。其中包括:未依法取得安全许可证件或者安全许可证件过期、被暂扣、吊销、注销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闭、破坏必要的安全监控和报警设备的;已经发现事故隐患、经有关部门或者个人提出后,仍不采取措施的;一年内曾因危害生产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采取弄虚作假、行贿等手段,故意逃避、阻挠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实施监督检查的;安全事故发生后转移财产意图逃避承担责任的。

  京华时报记者王晓飞杨凤临

文章关键词:解释;追责;幕后老板 责编:王嘉懿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有偿删帖”是对网络自由的侵害

    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在互联网全面繁荣的当下,无论是有偿删帖还是敲诈勒索,都早已不是新闻。网络敲诈、有偿删帖,都严重破坏了互联网的生态环境。

  • 最高法发言人详解故意传虚假恐怖信息量刑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人民网]:今日上午10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在最高人民法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度对外公布。

  • 两高公布办理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9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八)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与其他犯罪的数罪问题及其处罚原则。

  • 小偷医院行窃3000元救命钱 被从重判10个月

    今年5月2日,经河南省新密市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郭金被新密市人民法院依法以盗窃罪从重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责令郭金将违法所得退赔被害人。新密市检察院检察官介绍,根据新的司法解释,司法实践中对盗窃行为的定罪处罚,不能“唯数额论”。

  • 公益诉讼开大门,环保春天可期

    《解释》努力通过完善程序正义,避免了环保诉讼受到地方利益的干扰,解决之前一些地方“环保法庭”无案可审的难题,环境公益诉讼将会打破僵局。《解释》通过完善程序正义,避免了环保诉讼受到地方利益的干扰,解决之前一些地方“环保法庭”无案可审的难题。

  • 两高出台解释 依法从严惩治严重走私犯罪

    为进一步规范走私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依法惩治走私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今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的出台,对于依法严厉打击严重走私犯罪,有效遏制走私犯罪的蔓延势头、充分维护国家正常进出口秩序将发挥积极作用。

  • 最高法:谎称炸弹致航班备降者从重追刑责

    司法解释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分为三档:一是入罪档次,二是从重处罚档次,三是在5年以上判处刑罚的档次。孙军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三次以上,又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后果的,才适用《解释》中的相关条款。

  • 最高法今日出司法解释 虚假恐怖信息案量刑标准

  • 两高出台解释 网络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可判刑

    近年来,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增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等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昨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

  • 和孩子怎么解释死亡

    谈到"死亡"女儿大哭不止 这种话题怎么跟娃说?

  • 刑诉法修正案下月实施司法解释本周有望公布

    司法界一直关注的新刑诉法司法解释即将出台。此后,最高人民法院起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表示,上述司法解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现在已经成熟了,有望本周公布。

  • 最高法:哄骗拐走婴幼儿视为偷盗婴幼儿 可判死刑

    12月22日,最高法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以介绍婚姻为名,与被介绍妇女串通骗取他人钱财,数额较大的,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 最高法:哄骗拐走婴幼儿视为偷盗婴幼儿 可判死刑

    将所诊疗、护理、抚养的儿童出卖给他人的,以“拐卖儿童罪”论处。

  • 物权法司法解释历时七年终出台 3月1日起正式实施

    物权法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关于其司法解释的出台一直广受社会关注。2月23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正式通报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共22个条文,重点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对不动产物权与登记、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善意取得等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这部司法解释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 滑县强拆27家合法企业 官员称原因无法解释

    今年1月,有媒体曝光了滑县有新型墙材企业非法取土,破坏耕地的事情。当地极为重视,随即展开市场整顿,强拆了27家批建不一的新型墙材企业。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