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省内新闻 > 正文

河南输入性寨卡患者正隔离治疗 专家:家中盆罐别积水

2016年09月14日07:03  来源:郑州晚报

5034

  记者从省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获悉,9月12日,河南确定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目前,患者正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病情稳定,体温正常,生命体征平稳,除足面皮疹仍稍红,其余部位皮疹消失。

  郑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韩同武提醒,寨卡病毒可防可控,市民无需恐慌。

  什么是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结膜炎或关节痛,极少引起死亡。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母婴传播等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有研究证明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性传播:寨卡病毒可通过性传播,目前报告的少量病例均为男性患者感染其女性性伴。

  血液传播:寨卡病毒可能通过输血传播,目前已有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例报告。

  人群易感性 各类人群易感染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等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结膜炎、关节痛及肌肉痛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预防措施 莫被伊蚊叮咬

  寨卡病毒病主要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室内外的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孳生繁殖;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若出现发热、皮疹、红眼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或体征要及时就医。

  特别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记者 谷长乐 通讯员 段晶晶)

文章关键词:寨卡;皮疹;蚊媒;孕妇;发热 责编:王芳菲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河南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例 患者病情平稳

    昨天,记者从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获悉,9月12日,河南确定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目前,患者正在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检测患者标本寨卡病毒核酸阳性,省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患者标本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 国家卫计委:离开寨卡疫区未满4周者暂不能献血

    昨日,国家卫计委发布通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寨卡病毒疫情期间保持安全和充足的血液供应指南》要求,离开寨卡病毒流行区后2周内,有寨卡病毒感染症状消除后未满4周者、曾与寨卡病毒感染的男性或3个月内去过寨卡病毒流行区的男性发生性行为未满4周者等四种情况下暂时不能献血。

  • 应对寨卡,世卫看好“生物武器”

    世界卫生组织16日说,在对抗寨卡病毒方面,各国的确需要考虑新方法,并表示看好辐射“绝育”和基因改造等“生物武器”来控制蚊子数量。

  • 卫计委印发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点名三省重点灭蚊

    相比1967年首次发现并于去年侵扰全球的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在更早的1947年首次发现,但多年来仅在非洲和南亚地区发现过零散病例。除了格林—巴利综合征,寨卡病毒也与新生儿小头症等出生畸形激增有着可疑的因果关系。

  • 哥伦比亚5千多孕妇感染寨卡病毒 疫情持续蔓延

    据英国路透社2月13日报道,哥伦比亚国家卫生研究所当地时间12日表示,该国5000多名孕妇感染了“寨卡”病毒,疫情将继续在美洲地区蔓延。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