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黑户”有13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约有13000万人没有户口,也就是俗称的“黑户”。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万海远等人的调研,这些“黑户”中有60%以上是超生人员,其他还包括弃婴、未婚生育等多种原因导致的无户籍人员。因为没有户口,他们大多数人没有社会保障,失去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奇怪的是,根据我国的相关法规,黑户问题本不应该存在。195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第7条规定,婴儿出生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驻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由此可见,中国公民进行户口登记,在法律上并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但是对于各地的基层计生部门来说,急需一个抓手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虽然条例明令不允许给公民登记户口设置任何附加条件,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又开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口子——在新生儿落户时,要求出示其父母的计划生育服务证,如果是超生人口,则需要支付不菲的社会抚养费,才能进行落户。正是这个口子,使得超生罚款与新生儿入户捆绑,一直成为一些地方通行的土政策,超生儿未缴纳罚款,就不能办理户口。户口登记于是成为计生工作的一个筹码。万海远等人在调研中发现,黑户的普遍存在,已经导致了相当的不良影响,包括黑户人群的自卑心重,缺乏安全感,游离于正常社会之外,无法享受公民的基本权益等,从而也制约了人口流动,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8月23日上午,在郑州市公安局南阳路分局户籍服务大厅,一位老人多次向户籍民警和社区民警表示感谢。在几个月的时间中,张新奎、陈梅红对老人的情况作了专项调查,到处寻找能够证明隋大爷身份的证明人及其他证明材料。
就算是有这样的好消息,中牟县万滩乡一位父亲仍然无法为自己的三个孩子解决户口问题。伴随着二女儿和儿子的出生,朱某家的负担越来越重,他与郑某的矛盾也越来越深:“经常吵架,有时还打。
我省11类无户口人员将告别“黑户”这个称呼了,因为相关上户口政策出台了。
“申警官,真是太谢谢你了,如今我媳妇和孩子的户口都有了,今后再也不发愁医疗保险和上学的事了!”12月16日下午,开封市通许县四所楼镇夏寨村的李成胜从四所楼派出所户籍民警申金环手中接到其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户口本时感激地说。
近日,“河南许昌‘黑户’青年因斗殴被公安机关拘留,结果在监狱落户,父亲百感交集”的文字在微博广泛传播,有的文字下方还配有图片。
10月28日,27岁的马某(女)终于拿到了印有自己姓名的户口簿,并办理了身份证,结束了自己27年的黑户生涯。2016年8月,马某和亲生父母做了亲子鉴定,鉴定结果出来后,冯晓玲以最快的速度将马某的手续整理上报。
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合肥市公安局户政管理处副处长曹留才表示,针对流浪人群等特殊人群,“黑户”落户还涉及较为繁琐的调查取证,特别是跨地域的调查耗时费力。各省在实施意见中,陕西表述为“取消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前置条件”,其他均表述为“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
部分政策外生育的“黑户”落户积极性不是很高。
“黑户”,指的是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没有户籍资料,没有户口卡(常住人口登记卡),并且没有身份证的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黑户”人口总量在1300万左右。国务院要求的8类以及《释放证明》《退伍证明》或《出生医学证明》等证件材料遗失造成的无户口人员、长期外出等原因造成的无户口人员、父母无户口造成的无户口人员
28岁,正是人生打拼的年龄,她却是一个“黑户”,性格内向的她,在家一“宅”就是10年,每年出门次数都屈指可数。到了上学年龄,由于没有户口,刘强只好让刘丹在民办学校读了小学和初中,后又花高价去一所中专读了3年,学习多媒体。
2月25日,是福清市渔溪镇联华村83岁的孤寡老人吴秀芳永难忘记的一天。
郑东新区会展中心举办的大型招聘会,要求交10元买门票。
核心提示 昨天上午,多名读者向大河报记者反映说,参加郑东新区会展中心举办的大型招聘会,要求交10元买了门票才能入场。
“两个孩子能跟其他学生一样参加中考,有机会继续读高中、上大学,不会像我一样没文化了。”
孙国芝原本是依安县人,后嫁入林甸县花园乡花园镇永远村三屯。转眼27年过去了,她竟然成了“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