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乡愁七问之脱贫:一个非典型乡村青年的创富记

2016年03月13日16:05  来源:映象网

5034

  编者按: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种乡愁。

  乡愁是春节的一张车票,是白发亲娘的一声叮咛,是留守儿女的一个电话,是孕育祖祖辈辈希望的黄土地……

  十三五开局,习大大多次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如何精准扶贫?如何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加快精神扶贫,促进美丽乡村全方位和谐发展,让这片承载希望的田野再次沸腾?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内心就能沉淀多少深情。”值此全国两会之际,映象网记者再走基层,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大地,沿着乡土中国的浓浓乡愁,七问代表、委员,求解农村的的发展之路,我们希望能为乡愁找一个注脚。

  每天一问,代表答疑,是为《乡愁七问》。

  映象网记者 邱延波 骆琼

  17年,他从没出过这个县城

  邱六出生在豫南小县新野县。

  新野县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这里处于南阳盆地的盆底,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加上丰富的水资源,邱六郎所在村庄是最好的耕地,旱涝保收。

  之前,村里就有个说法,当年南阳油田本来选址在这里,但乡里领导觉得建油田就会占用大量良田,因此没有同意。虽然,这位领导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至今,村里人仍在抱怨,“要是油田在咱们这儿,咱们这儿早就富了。”

  虽然这里土地适合耕种,但邱六郎小时候从未感觉幸福,因为收成除了缴公粮,再留下来年的种子,供自己吃的并不充足。

  在邱六郎的记忆里,小时候的日子很苦,平常的时候很少吃馒头,只有农忙时,家里才舍得吃馒头。平常吃饭很少有菜,只有来客人了,家里才炒两个菜,好菜、好酒都是先尽着客人。

  每年的暑假,别人在玩,邱六郎却每天都在干活。每天上午下午,他都需要到野外去割一筐草喂牛。有时候,早上还要早起去田里摘棉花。早上露水大,棉花上不容易粘到枯叶子。太阳出来一晒,棉花上粘上枯叶,很难弄掉,品像不好,卖不上好价钱。

  村里离县城有将近20里的距离,在还是孩子的邱六郎眼里,那是很远远的地方,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他才能跟着家人去一趟县城。在17岁前,他从没出过新野县,没见过山。

  20年前,邱六郎所在的乡里突然开始铺天盖地宣传致富光荣。

  让邱六郎最难受的是,家家户户的墙上被白石灰刷着标语:谁致富,谁光荣;谁贫穷,谁耻辱。家境贫寒的邱六郎,每次走过这些标语都红着脸低着头,仿佛自己的贫穷是一种罪恶。

  邱六郎决定出去闯一闯,总不能像《平凡的世界》里说的那样,像那些村里的老人一样,一辈子没干过什么事,到老了可供夸耀的资本只是自己年轻时的饭量和力气。

  一个农村孩子的脱贫路

  从来没见过山的邱六郎决定去看看外面的山。

  初二上完,没上初三,邱六郎就扛着一个蛇皮袋,装着铺盖和衣物,外出打工了。他先坐汽车到南阳火车站,然后坐火车去河北沧州,有老乡在那里干了两年了。那是1997年夏天,那一年香港回归,邱六郎记得很清楚,他平生第一次在外面见到了山。

  从此,邱六郎走上打工路,一走就是十几年。在邱六郎打工的这些年里,父亲一直在家种着庄稼。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浇水等一系列成本,一年下来,每亩地净收入不足千元。家里共有6亩多地,每年收入不过几千元。虽然家里穷,但亲戚却不少,每年走亲戚送礼,又会花去一两千元。这样下来,每年所剩无几。

  2005年,带着打工七八年挣的四五万元钱,再加上找亲戚朋友借的三四万元,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楼。盖楼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能给邱六郎娶一个媳妇。然而,光盖房就花光了多年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家里根本没钱给邱六郎娶媳妇。邱六郎只好再次外出打工。

  这些年,他打工的脚步,去过河北,去过新疆,去过浙江,去过深圳。

  2013年,靠邱六郎多年的打工积累,再加上父亲在家种田的收入,家里终于把盖房借的债还上了。

  生性朴实不善交流的邱六郎最终没能在打工过程中,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姑娘。家里只好托媒人给邱六郎介绍对象。错过最佳结婚时间的邱六郎被介绍了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见面费花了一万多元。但至今,对方也没同意与邱六郎结婚。

  2013年,邱六郎来到郑州打拼,在一家医药公司做医药销售。老板告诉他,只要你干得好,一个月能拿上万元。

  邱六郎很心动,但实际干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资源,没有关系,光靠自己跑,跑断腿也挣不了那么多。每个月好的时候,能挣4000多元,除去房租吃饭手机话费,能剩下2000元算是相当不错了。业绩差的时候,一个月挣的钱连房租都不够交。

  邱六郎说,他现在最怕的不是挣钱少,而是回老家。像他这种岁数,每次回老家,别人都会问他结婚没有。他实在没法回答。每到过年,他就会很怕回老家,那是一种煎熬。

  不回老家,能去哪里?在郑州买房?他连首付都拿不出来,就算拿得出来,每个月几千元的月供他也还不起。

  现在,他手里又存了两三万元。他想做个小生意,希望能通过做小生意实现他打工加家里种地都没有实现的致富梦。

  全国人大代表:精准扶贫首先是要“走出去”

  全国人大代表、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说,他从小就生活在李寨村,它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是国家级贫困村。

  2012年,村人均收入3650元,生活水平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后来通过农业调研,李士强感觉到农村扶贫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2013年,李士强响应省委、省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的号召,开始兼任李寨村党支部书记。从回村兼任党支部书记那天起,李士强就想着要用企业带动李寨村脱贫。

  企业在脱贫进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万企帮万村”就是要通过号召一万个企业去推进一万个贫困村的脱贫工作,以此作为“精准扶贫”的抓手。

  然后李士强认为,“精准扶贫”首先是要“走出去”发展。对有志于外出创业的高素质农民,扶贫企业要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服务和指导;对于能力突出的农民,则帮助他们开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带动周围群众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出去。

  同时,李士强觉得还要同时启动“引进来”。一是吸引优秀农民、农技人才、农民企业家“回流”创业,鼓励他们扶困济贫;二是多方筹措,引进资金,形成政府、社会、公司、市场合力扶贫大格局。

  此外,要注重“精神扶贫”。面对部分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观念淡化,公益责任、互助意识缺失的现状,企业和村党支部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推介身边致富典型,彻底转变“等、靠、要”思想,唤醒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心渴望,激发他们助人为乐的人间真情。

  最后,“我们贫困村脱贫还要理清路子,瞄准突破焦点”,精准输血扶贫,企业强村,找准致富门路,打造造血型脱贫路线,将精准扶贫由输血变为造血。

文章关键词:乡愁七问;脱贫;乡村;青年;创富记 责编:李争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河南省九次党代会以来 58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省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脱贫攻坚交出亮丽答卷:582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今年我省计划实现11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兰考、滑县两个国定贫困县率先摘掉贫困帽子。

  • 精准扶贫

    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

  • 央视特约时政评论员吴学兰:中国脱贫具有世界意义

    带着这些问题,在“10·17”中国扶贫日这个特殊日子来临之际,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专访了新华社高级编辑、央视特约时政评论员吴学兰。作为央视特约时政评论员,吴学兰认为现在打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意义,是功在中国,利在全球。

  • 石桥镇举行脱贫学习交流会

    通过此次考察学习,考察组成员对贫困村九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对精准扶贫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彼此间通过交流,理出更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 焦裕禄精神引领兰考脱贫大决战

    同样在这个地方,50年多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斗洪涝、治穷魔,“敢教日月换新天”,走向一条“脱贫致富”路;50年后的今天,兰考人民再次凝心聚力,奏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