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快讯 > 正文

九大趋势性变化促中国考量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

2014年12月12日16:50  来源:新华网

5034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罕见地就新阶段中国经济九个趋势性变化进行了全面剖析。并在此背景下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也是中国当前执政集体治国理政新理念在经济领域的最突出体现。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等九个方面,详细剖析、对比了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变化。

  会议指出,中国消费需求已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过渡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占主流;投资需求重点由传统产业让步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出口拉动经济转变为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

  同时,供给不足已变为传统产业供大于求;劳动力要素驱动将转变为创新驱动;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缩小倒逼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新常态下发展环境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成本压力加大。这些变化正在推动中国经济从低水平、低成本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做得快、做得多”向“做得好、做得优、做得省、做得清洁”这样一个新模式转变。

  因应中国经济出现的这些趋势性变化,中央作出判断: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方面要从观念上转变认识,意识到过去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旧方式不再适用;另一方面要主动转变宏观调控方式,依靠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让经济增长更有质量和效率。”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主要任务,包括“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分析人士表示,经济体制改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转方式调结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民生保障、国际收支等方面,将会是未来一年中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落笔重点。

  张立群说,中国将在新的一年中加大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改革,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促进企业、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各个方面加快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实现中高速增长下就业形势平稳、企业效益改善、财政收入平稳、金融风险可控的目标。

  在即将结束的“深改元年”中,中国已经落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系列宏观调控举措。包括全面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7大重点任务、分7批取消下放了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确定重点支持6大领域消费、2次定向降准及1次非对称降息以缓解企业融资难、推出支持外贸发展16条意见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目前来看,改革及宏观调控收效明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分解、时间表、路线图都是科学合理的,未来还将继续发力,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腾留空间。

  今年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更加重视预调微调、精准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这一思路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普遍认为,中国的财政政策会继续定位于民生改善,着力拉动内需,特别是支持能够推动创新的行业;而货币政策则会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注入动力。

  张燕生说,近期中国央行降息,正是反映出了中国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以一定流动性的增加对冲美国量化宽松退出后中国外汇占款增长的影响,是定向精准调控、防范预期风险、注重松紧适度的举措。

  中国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的环境下,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出现了改善。前三季度7.4%的经济增长,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均衡等意味着,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

  根据会议精神,在空间布局上,中国将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并围绕“一带一路”展开系列配套措施。

  丁元竹说,中国仍将坚持释放内需潜力,促进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同时防范拐点性变化,以保证宏观经济稳定性。

  2015年的经济工作已经部署,所有工作都将在认识、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大逻辑下展开。

  可以预见的是,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在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有序推进的基础上,中国将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更精准的调控为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奠定基础。(记者刘斐 詹婷婷 李云路)

文章关键词:趋势性变化;新阶段;新材料;货币政策;新产品 责编:李娅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勇于改革创新,在新起点上开拓新局面,在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

  • 三季报解码——从新常态视角看中国经济新变化

    三季报发布当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来京参加第21届APEC财长会的各经济体代表团团长时表示:总的看,中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并出现了一些积极、深刻的趋势性变化。

  • MH370搜索进入新阶段:使用更先进设备 重研究数据

    资料图:在广袤的印度洋洋面寻找漂浮残骸的空军人员已经停止工作,接下来搜寻将转为海底。“在这一过渡时期,我们将继续使用‘蓝鳍金枪鱼’水下航行器,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海洋地理的研究工作,以便更好投入使用设备。

  • 马航失联客机搜寻将进入漫长水下搜索新阶段

    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和澳搜寻马航370航班联合协调中心总协调人休斯敦28日举行记者会,宣布在南印度洋的搜索并未发现任何与失联客机有关的物体。

  • 对外开放进入双轮驱动新阶段

    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兴投资大国地位初步确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一系列自贸区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从商品贸易为主,进入资本、技术带动的全方位国际合作时代,今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 “一企一策” 国企改革将驶入快车道

    国资委15日宣布在中央企业开展“四项改革”试点,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等6家央企纳入试点。”

  • 俄媒欢呼中俄靠近:另一扇门打开

    俄罗斯电视台评论普京访华,称俄罗斯将对外展示“转向亚太战略”。

  • 俄媒欢呼中俄靠近: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开

    俄罗斯《列宁格勒真理报》14日以“俄中关系将开始新阶段”为题报道称,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5月2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

  • 俄媒欢呼中俄靠近: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打开

    俄罗斯《列宁格勒真理报》14日以“俄中关系将开始新阶段”为题报道称,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5月2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

  • 三中全会后纪检人事调整展开 中国进入反腐新阶段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首轮人事调整展开,其中,审计署副审计长侯凯接替杨晓渡,任上海纪委书记最受关注。美国《侨报》援引分析指,决定中提出的改革纪检体制,实质是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垂直领导,是治理预防腐败的关键措施。

  • 外媒:中共整风进入反腐新阶段

    据《参考消息》报道,外媒关注中共中央反腐七项整治行动,认为中共整风进入反腐新阶段。【路透社北京11月5日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腐败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他誓言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 引领新常态 发力供给侧

    站在“十三五”开局起步的历史节点,用新发展理念实现新跨越,是全面小康的梦想召唤,也是领航中国的责任担当。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所长哈立德·拉赫曼认为,亚投行开业表明,中国政府愿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就,推动世界和区域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 习近平“三个不会变”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新要求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体量的上升及外汇储备资金的充裕,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国门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大规模资本输出的现象逐步凸显,引发社会各界对是否还需要引进外资的较多争论,外资企业也极为关注中国外资政策的走向。

  • 应对增速换挡期的新挑战

    编者按 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仅定义了中国经济新阶段的新特征,其重要意义还在于指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是适应“新常态”的关键,这对我们更好地应对增速换挡期的新挑战有着重要意义。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