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市民戴口罩预防感染 图自《星岛日报》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流感疫情仍然严峻,12日再夺9命,今年累积死亡人数增至173人。卫生防护中心继早前已指儿童流感入院率增加,昨日即宣布新增三宗儿童严重个案, 全部人无接种疫苗记录,其中一名9岁男童入院前神情呆滞、自言自语,最后证实流感病毒上脑,导致急性脑炎,现于伊利沙伯医院儿科深切治疗部留医。
该9岁男童过往健康良好,上周三开始出现发烧、咳嗽和流鼻水等病征,他先后两度到私家医生求诊,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病情未有好转,前日更因神情呆滞、自言自语和食欲不振,被带到伊利沙伯医院急症室求医,同日转送儿科深切治疗部接受进一步治疗,他的临胁诊断为急性脑炎,化验证实他感染H3N2甲型流感,目前情况稳定。
他两名家居接触者曾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病征,其余一名家居接触者至今没病征。他于潜伏期内无外游,其就读小学没有爆发流感。
新增三儿童严重个案
第二宗儿童个案为一名有长期病患的三岁女童,她是香港人,长居内地安徽,自去年12月底起出现发烧、咳嗽和气促,并于1月初入住南京儿童医院,她上周五被带到伊院求医,并直接入住儿科深切治疗部接受治疗,前日转到普通病房,临胁诊断为严重肺炎。卫生防护中心仍然调查她是否持续出现流感病征直至来港求诊,她的鼻咽样本证实感染H3N2甲型流感。
第三宗个案一名有长期病患的6岁男童,他自本周二起出现发烧、咳嗽和流鼻水,周三出现短暂休克和四肢抽搐,随即被带到玛嘉烈医院急症室求医,同日转送儿童深切治疗部,他的初步诊断为脑病,化验证实他感染甲型流感。男童的姐姐于上周六日出现流感样病征,毋须入院。香港严重儿童流感病例已经累积至14宗。
据香港电台报道,13日确诊感染H7N9禽流感的85岁女子,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已追踪到她8名密切接触者,当中一人出现病征,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呼吸道样本经初步化验后,对甲型流感病毒呈阴性反应,继续留院观察。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出现首宗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个案,香港特区政府严阵以待,卫生防护中心已掌握超过200名曾与患者接触的人士,当中7名医护人员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征;17名紧密接触者中,有4人出现感染征状,全部对快速测试呈阴性反应。高永文指出,渔农自然护理署已开始巡视全港30个鸡场,昨日已巡视15个鸡场并抽取样本化验,暂时没发现有异常,署方今日将巡视馀下的15个鸡场。
中新网4月18日电据香港特区政府网站报道,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18日正调查一宗从外地传入的儿童感染甲型流感引发脑炎的严重个案,涉及一名19个月大居于深圳的女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初步调查显示,女童于内地期间没有接触家禽或雀鸟,最近亦没有到过受甲型禽流感(H7N9)影响的地区。
与病人一同到访深圳的两名人士仍未取得联络。
高永文表示,港府会尽量争取在中秋节前与内地达成共识,恢复内地活鸡供港。来源:香港《文汇报》 中新网8月28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西非埃博拉疫情未有缓解迹象,中非刚果民主共和国近期亦出现感染个案。
高永文(左三)及黎栋国(左二)昨(3日)视察罗湖出入境管制站传染病防控措施,听取海关前线人员讲解各项防控详情。学校亦应促请家长合作,注意学童个人及环境卫生,配合校方采取适当措施加强预防传染病。
据香港文汇报10月17日报道,日本静冈县伊东市一名50多岁男医生患上肺结核,8月中出现病征,却只当作普通感冒,没戴口罩继续诊症,直至本月较早前确诊患上肺结核,但其间已接触家人、诊所职员和病人共多达658人,包括5名求诊儿童。资料显示,肺结核由细菌感染,能透过咳嗽或喷嚏飞沫传播,潜伏期一般两三个月,当中只有10%至15%受感染人士出现病征。
据香港文汇报10月17日报道,日本静冈县伊东市一名50多岁男医生患上肺结核,8月中出现病征,却只当作普通感冒,没戴口罩继续诊症,直至本月较早前确诊患上肺结核,但其间已接触家人、诊所职员和病人共多达658人,包括5名求诊儿童。资料显示,肺结核由细菌感染,能透过咳嗽或喷嚏飞沫传播,潜伏期一般两三个月,当中只有10%至15%受感染人士出现病征。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面对五一黄金周大批内地客涌港,或增传播病毒风险,香港食卫局局长高永文表示,有心理准备香港随时出现H7N9确诊个案,会派500至600人在各个口岸抽查旅客体温。
6月5日,香港特区政府高度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最新发展,并已加强各项防疫工作。接受隔离的19人包括韩国人及香港人,由上月底至今已接受14日隔离观察,暂时都无病征。
由于H7N9禽流感,香港已将批发市场内积存的活禽全部扑杀。在没有活鸡的情况下,不少市民表示改买冰鲜鸡或者鸡蛋,也有市民表示,宁愿保险一些选择购买其它肉类
综合香港媒体报道,美国热带医学及卫生学会近日警告说,美洲锥虫病(Chagas Disease)正肆虐美国,估计已有逾30万人受感染。该病潜伏患者体内初期没有病征,而一旦发病,可能导致心脏衰竭或其他致命疾病,故又称为“新爱滋病”(New A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