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92岁女医生家中义诊 开药总想着给患者省钱(图)

2016年03月29日09:51  来源:西安晚报

5034

吴合在家里为上门求医的患者诊治

  吴合在家里为上门求医的患者诊治

  记者 王健 摄

  “我问什么,你答什么”“我说话你都没认真听,那我不说了”……陕西省友谊医院退休医生吴合留给患者的印象总是不苟言笑、有点凶巴巴的,甚至不熟悉的患者去看病时还有点发憷。然而这位“怪脾气”老太太却获得无数患者的尊敬。

  她不是个爱热闹的人,却常年在家免费接待患者问诊;她给患者看病时,从不开昂贵的药,还留下私人电话以便咨询;明明过得很节俭,但只要有公益捐赠的机会,却成了“大款”。92岁的吴合用自己的行动阐述着“医者仁心”的故事。

  “奇怪”的问诊

  背后是医生的良苦用心

  一件宽大的灰色毛衣、深蓝色的长裤,脚上的一次性拖鞋已经磨得起毛,满头银发的吴合身穿便装坐在沙发上。不大的客厅被“占据”成为诊室,茶几变成了办公桌。地上整齐地堆放着一捆捆已经发黄的病例和就诊登记本。这是吴合多年的习惯,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她都会详细记录,并将病历编号造册、建立详细的病程记录,以便跟踪随访。

  “哪里不舒服?”“是否容易感冒?出汗多不?胃口好吗?大便如何?抽烟喝酒吗?”“如果抽烟喝酒,必须戒掉,否则你就不要看了,看也看不好,白花钱……”

  前来问诊的病人刚一落座,吴合一连串看似尖刻的发问让患者小赵面红耳赤,坐在那里不知所措。

  今年24岁的小赵在高新一家企业做会计。半个月前,脸上开始冒痘痘,而且越来越严重,跑了很多医院、花了不少钱都没有看好。

  “来,你翻开书第17页开始念,要大声念。”初诊后,吴合便拿出一本书让小赵读。

  来看个病还要念书,真是奇怪。起初小赵磕磕巴巴地还有些不情愿。在念到“激素类药临时效果很快,但因为有降低免疫力功能的作用,症状会越来越严重”这句话时,小赵恍然大悟地看着吴合说,“哦,我现在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啊。”

  小赵说,之前为看病花了好几千元,也不见好转,医生开点药就完事了,自己总是一头雾水都不知道为啥得这种病。

  “吴大夫不苟言笑,还有点凶凶的,还让我念书,吓得我差点就准备不看了。现在终于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小赵说,自己知道了病因,以后就可以多注意,加强预防。

  替患者省钱

  想办法开最便宜最有效的药

  吴合这么“凶”,为什么很多病人还专门上门找“骂”来看病?

  来自延安的李军梅感触颇深。李军梅14岁的儿子因为双腿患皮肤病痛苦不堪,“时常痒得半夜睡不着。皮肤经常被抓破,难以愈合留下瘢痕。孩子夏天都不敢穿短裤”。

  8年来,李军梅母子俩跑遍了西安、北京、上海各大医院,理疗、偏方、打针吃药尝试了各种方法,病情依然没有好转。“给儿子看病已经花了十几万了,我们经济条件也有限,实在扛不住了。”李军梅说。

  今年2月份,在亲戚推荐下,李军梅母子俩坐火车专程赶来西安到吴合家中问诊。李军梅告诉记者,别看老太太脾气有点怪,和其他大夫看病方式不一样,但老太太刀子嘴豆腐心,都是为病人好。她看病特别认真,每次诊断后,都会在病历本上贴上一张针对性“注意事项”,上面除了列出详细医嘱,更多的内容则是生活习惯的健康科普。

  更重要的是,吴合开药时总想尽办法为患者省钱。“当时吴大夫总共开了300元钱的药,我心里还打鼓,这能治好吗?”李军梅说。按照吴大夫医嘱,孩子服药2个月后,双腿上的皮肤病明显好转,让一家人喜出望外。

  如今吴合的患者大多数是口口相传慕名而来。患哮喘多年的岳师傅说,当初自己也是慕名而来,因为吴大夫不光医术好,还总是为患者考虑,开最便宜但最有效的药物,“有一次,我女儿皮肤过敏,来找吴大夫看病。开药时其中一种药才0.85元,孩子用了1个月就好了。”

  无法下楼

  在自己家里设“门诊”

  1924年出生于河北的吴合,1948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1954年转至陕西省友谊医院,并在该院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家免疫变态反应科,在恢复免疫功能为原则的防治反复感染、过敏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

  1979年,吴合到了退休年龄,但她离不开工作和病人,主动要求再返工作岗位。医院返聘了她,这一坐,又是30多年。

  医院也曾劝说吴合在家安享晚年,但都被她拒绝了。2015年初不拿任何津贴和补助,吴合开始义务坐诊,“不给钱没关系,只要让我看病就行”。因为在吴合看来,退休了还上班是因为还有很多病人需要治疗,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最大意义。

  去年10月,因为不慎伤到腰膝无法下楼,她就改在家接诊。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医院只在上午安排少数患者。每天吃完早饭,吴合在电脑上查收邮件后,便坐到客厅沙发上等候病人上门。

  热心公益

  20多年资助79名学生

  在熟悉吴合的人看来,这位老太太不苟言笑、不善交际、衣着朴素、生活简朴,但只要有公益捐赠的机会,吴合却格外大方。

  老人有一本特殊的“账簿”,里面记录的不是日常开支,而是多年来资助的79名贫困学生的名单。里边记录了老人每一笔捐款资助对象的情况、地址、数额、时间。

  那些受资助孩子写给吴合的感谢信装满了整整两大袋子,发黄的信纸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吴合叔叔,感谢您给我的帮助……”一名孩子的来信引起记者注意,对此吴合老人笑着摆手说,“这些孩子基本没见过面,不知道我是男是女。”

  虽然先后资助了79名孩子,但吴老至今见过的孩子寥寥无几。孩子们只能通过一纸书信来传递对老人的感激。接受资助多年,不少孩子甚至不知道吴合性别,感谢信里有的写着“吴合爷爷”、有的写着“吴合叔叔”,但每封信的信纸和信封老人都会细心地将其装订好,进行保存。

  吴合还曾3次献血,一次献骨髓,并申请登记了捐献角膜和遗体,她希望将自己的一切回馈给社会。

  “她离不开自己的病人。”老人的女儿朱建平说,母亲不光义诊,还曾给家庭困难的患者交纳住院费。只要母亲喜欢去做的,家人都会支持的,这也是她理解的“孝”。所以她退休后就专门陪着妈妈,当她工作和生活的助手。

  记者 张黎娜

  作者:王健

文章关键词:患者;吴合;开药;女医生;义诊 责编:王芳菲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湖南一高校研发生物3D打印机 可为患者订制血管组织

    利用生物三维打印机制作的血管是个性化的,可以针对每个病人的生理状况一对一的‘定制’,这是其他技术手段难以实现的,也是生物三维打印机的绝妙之处。

  • 媒体揭秘医院虚假医疗:体检必有病 且病得很重

    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举行会议,要求医疗机构必须依法执业,禁止出租或变相出租科室,禁止发布虚假医疗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

  • 徐州“右肾缺失”患者已进一步检查 回应曾索赔200万

    日前,安徽宿州男子刘某某在徐州做胸腔手术,出院第二天右肾“失踪”的报道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引起广泛关注。胡波证实,去年6月20日,患者刘某某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在术后的第二天,以及术后第五天的CT上可以看到,刘某某的右肾清晰存在。

  • 中国糖尿病患者近1.1亿 有60%患者不知自己患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第七版)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20~79岁的人中约有4.15亿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8亿人潜藏有很高的糖尿病患病风险。

  • 19 陈秀英

    任内科护士潜心研究静脉穿刺技术,多次在自己手上找血管练习穿刺,赢得了患者的“神枪手”绰号,同时积极引进静脉……

  • 18 杨艳莉

    急诊工作需要出诊,因晕车曾经吐得一塌糊涂的她,担心影响出诊就每日坐公交车,休息时体验坐救护车;急诊监护室无陪护……

  • 河南医院边治疗边加价 费用从400元涨至6000多

    患者在医院治疗床上、手术台上遭遇多次加价,治疗费用从最初的400多元,一路涨价至6000多元,带的钱花光后又被迫写下1750元的“欠条”。郑州市卫生监督局已向郑州市第二中医院下达了整改意见通知书,要求医院就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作出限期整改。

  • 女子被告知“病情严重” 体检费涨至6千

    患者在医院治疗床上、手术台上遭遇多次加价,治疗费用从最初的400多元,一路涨价至6000多元,带的钱花光后又被迫写下1750元的“欠条”。

  • 患者向西平红山医院送锦旗表谢意

    日前,西平县董某来到西平红山医院(郾城骨科),将一面写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送到了朱医生的手中,以示感谢。

  • 泰国确诊第二例MERS患者 患者来自阿曼

    泰国公共卫生部长Piyasakol Sakolsatayadorn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说,泰国境内已确诊第二例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去年6月18日泰国确诊首个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患者也来自阿曼。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