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安阳 > 正文

“中国美丽乡村礼赞”:汤阴县伏道镇南申庄村

2016年08月15日11:41  来源:映象网

5034

  汤阴县伏道镇南申庄村地处安阳市、鹤壁市交界地带,人口千余人。虽说是个偏僻的小村庄,但村庄规划整齐,村貌整洁悦目,村民团结友善,处处传递出一股正能量。请看南申庄村人如何——

  诠释道德真谛 奏出和谐旋律

  乡间小路蜿蜒起伏,路两旁的青青麦田纵横交错,不远处依稀能看见高高低低的村庄民居。突然,乡间小路旁出现了两排整齐的速生杨——笔直的树干,翠绿的叶子,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

  在速生杨的夹道欢迎中,4月14日15时许,记者到达“百村百家行”采风活动的目的地——南申庄村。

  南申庄村位于汤阴县最南端,地理位置偏僻;全村有1047口人、2300亩耕地,村民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和打工为生;村里没有村办企业,村集体收入为零。从这些方面看,南申庄村很不起眼。

  然而,这个千余口人的小村庄,却在9年前就建起了文明大院,成立了精神文明促进会。如今,全村群众诚信、友善,邻里和睦、兄弟团结,村里一派文明、和谐景象,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从这些方面看,这个小村庄又显得与众不同。

  耄耋老人入托

  在村西的一个大院子里,记者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师天海和村委会主任王太平,他俩正在将一张张床垫铺到床上。“明天,老人们就要往这里搬了,俺村的托老所要开始正式营业了。”师天海一边忙活一边说,言语中透着自豪和激动。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生活无人照料,感情没有寄托。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南申庄村专门辟出一块30亩的地方,建起了托老所。“老人每人每个月只需交100元,剩下的由村里补齐,托老所管吃管住,安排专人照顾。明天先安排10名老人入住,随后我们还要继续扩建。”师天海说。

  在托老所,记者看到,三间崭新的平房已经装修完成。房子旁边,扩建托老所的地基已经筑成。食堂、厕所、洗浴间也已经准备就绪。除了建筑物,空地上全部栽上了果树苗。 “这是桃树,那边是梨树,还有杏树、核桃树,以后这就是老人们的百果园。”王太平望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南申庄村8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6名,托老所主要为他们提供服务,让老人们颐养天年。

  富户排队唱大戏

  建起托老所,福荫耄耋老人,是南申庄村尊老敬老的一个创新,然而,南申庄村的尊老敬老之举,可不止这一项。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俺村要给老人连唱三天大戏,村里不用花一分钱。”说这话时,师天海显得尤为自豪,“全是村民自愿出资,现在,俺村排队给老人唱戏,往后数20年的戏都排满了。”

  师天海所言不虚。在村里采访时,70岁的王桂芬老人还给记者透露了一个信息:“今年农历闰九月,两个九月俺村都唱戏,俺已经跟亲戚们说了,让他们到时候来看戏。”

  当记者就王桂芬老人的话向师天海求证时,师天海点头:“这话不假,戏单都已经定好了,九月唱山东大平调,闰九月唱豫剧。”

  记者了解到,自从2005年村里成立精神文明促进会后,重阳节唱大戏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头一年,全体村民集体捐资。2006年,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丁浩善个人出资给老人唱大戏,从此以后,村里的贤达人士纷纷响应,村戏就这样一年年排下来,一直排到了2026年。

  “今年闰九月这场戏,就是村民王太田出资的。要不是今年闰九月,王太田就是有给老人唱戏的心,也还得再等13年。”师天海戏谑地说。王太田前几年在广东搞五金加工,可是生意一直不见起色,去年企业有了效益后,手头富裕的王太田就萌生了回报乡亲的想法,正巧今年闰九月,王太田就“挤”进了排队唱戏的队伍。

  翰墨飘香“种”文化

  贤达人士出资,精神文明促进会负责落实。唱戏得搭台,年年唱,年年搭。去年,南申庄村干脆建起了大戏楼,重阳节时正式落成。

  戏楼就建在南申庄村文明大院前面。从外观上看,它与一般的戏楼无异。不同的是,它还兼具其他功能。

  站在戏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戏楼内三面墙上的石碑。石碑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各种风格的毛笔书法。颜体形体方正、笔画平整,隶书轻重顿挫、富有变化,还有篆书、行草……

  三面墙上总共有81块石碑,正好对应《道德经》的81章。这些创作者,有的是书法名家,有的是本村农民,有的已80岁高龄,有的只是8岁孩童。“我们用毛笔书法的形式石刻《道德经》,一是为了让村民学习道德经,营造和谐民风,二是为了让孩子不忘毛笔书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王太平一语道出真谛。

  除了石刻《道德经》,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村里都会准备好笔墨纸砚,以写春联的形式,来一场书法竞赛。“只要会写字,都可以参加比赛,今年赵景海得了第一名,第二名是84岁的肖敬文。”王太平扳着指头给记者讲述。

  在王太平的述说中,记者脑海里迅速勾勒出这样一个场景:临近春节,忙活了一年的农民朋友放下锄头拿起笔杆,翰墨飘香“种”文化。等到除夕,家家门前贴满了自己写的春联,萧瑟的冬日里,南申庄村一片红火……

  如果说,建戏楼、唱大戏体现了南申庄村尊老爱幼的传统,那么,由贤达人士丁浩善出资在村里成立金太阳教育基金会,每年对考入大学的村娃进行奖励,则体现了尊师重教的民风。去年,梁佳宾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王琳留学法国,村里对他们每人奖励了1万元……

  再次仰视面前的戏楼,记者看到,戏楼两侧还石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下联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字体遒劲有力,大气磅礴,是村民赵景海写的。

  或许,这副对联正是对这座戏楼功能的生动诠释。

  6支“有文化”的表演队

  在村民吴新田家门前,吴新田正抱着小孙子和另外两位老人拉家常。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下,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记者忍不住走近,想与他们攀谈。

  因为陌生,几位老人立时警惕起来,面对记者的搭讪,起初只是报以和善的微笑和简单的回答。

  “你们平时都干啥呀?”记者的这一提问,让几位老人立马打开了话匣子。61岁的陈翠花抢着回答:“俺扭秧歌呀!”说完,指着她对面的姜玉英说:“她是拿旱烟袋,装老头儿的。”

  吴新田不甘示弱:“他们都是秧歌队的,俺是盘鼓队的。”

  因这个问题,冷场局面一下子被打破。在三位老人的争相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会的组织下,南申庄村成立了民俗文化艺术团,艺术团下设6支表演队伍。

  这6支队伍各具特色,连名字都起得颇有文化韵味:木兰盘鼓队因队员全是妇女而得名,百太秧歌队由村里100名老太太组成,一休高跷队全部是村里的孩子,其中最小的年仅8岁,还有汤申雄狮队、象庄天龙队……这6支表演队伍共有队员430名,每年春节和重大节假日,400多名群众一起参演,场面十分壮观。

  50岁的吴新田快人快语:“这要是在别村,开着工资都没人去,俺村群众一分钱不要,只要村里一广播,人就集合了,上班的有的还专门请假去。”

  这是村民的真心话,也是南申庄村人团结、友善、诚信的真实体现。

  漫步南申庄村,从大街到小巷,处处水泥硬化,村道整洁。道路两旁,柿子树青翠欲滴,迎风摇曳。在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如今的南申庄村路平、街绿、灯亮、水净、景美,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在精神文明促进会的辅助下,南申庄村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干群合力,共同浇灌文明之花。

  18时许,采访结束,记者起身离开时,师天海和王太平代表村“两委”,送了记者一份“厚礼”:那是在该村精神文明促进会指导下编撰的以南申庄村风光、大事、人物以及国家、省、市出台的惠农政策和传统道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丛书——《村志》、《村风》、《村光》、《村魂》、《村娃》、《村语》。

  手捧厚厚一沓书,沉甸甸的。记者明白,这是在南申庄村人的共同努力下,那朵文明之花结出的累累硕果。

  一个省级贫困村的变迁之路

  ——汤阴县伏道镇大性北街村探访

  李扬

  大性北街村位于汤阴县伏道镇东南部,地处火龙岗地区,村里没有企业,种地靠天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省级贫困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浇地没有水,有病难求医,小伙儿娶不上妻,村民贫穷直叹息……”这个顺口溜是大性北街村2012年以前的真实写照。

  然而,当历史推进到今天,大性北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通村公路宽敞平坦,大街小巷硬化绿化,标准化学校宽敞明亮,群众浇地难、娶妻难、看病难、致富难等难题得到全面解决。该村在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2013年和2014年,大性北街村连续两年被伏道镇政府评为综合发展先进村,综合排名位居全镇29个行政村的前列。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省级贫困村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记者日前走进大性北街村探访,找寻答案。

  完善基础设施

  改变村庄旧貌

  9时许,采访车刚驶入大性北街村村口,大性北街村的当家人,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峰到村口迎接我们。

  年龄不大,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说话慢调斯文却逻辑性很强,初见李红峰,他便给记者留下很深印象。“大性北街村辖4个村民小组,369户,总人口969人。我们村耕地面积1900亩,多为岗地,常年干旱缺水……据明嘉靖二年《彰德府志》记载:大性村宋代就叫大性,明以前建清凉寺,寺东、寺西有两个大性屯,后合在一起。大性村人以性情善良和睦著称,大性有受尊崇的德性之意。为便于管理,1997年,行政区划后,大性村分成3个行政村,分别为大性北街村、大性中街村和大性南街村。”李红峰细致地向记者介绍。

  今年38岁的李红峰是行医出身,去年1月起担任大性北街村党支部书记。

  大性北街村有16眼机井,但都因设施不配套不能有效灌溉农田,多数时间,村民只能靠天收。“要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这个难题!”上任伊始,李红峰多次召开村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会议,商讨利用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实施农田水利建设,解决群众浇地难问题。项目资金有缺口,村干部率先捐资。在村干部的带动下,该村在外人士纷纷捐款,仅用3天时间,水利建设资金就筹足了。

  “现在,我们村新打深井12眼,安装变压器5台,铺设地埋线18000米,埋设电缆13000米,全村耕地得到了有效灌溉。”今年60岁的大性北街村村委会主任韩国付告诉记者,“红峰年龄不大,能力不小,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群众热心、耐心,他既是村里的当家人,又是村医,常发挥自身优势,为群众免费体检看病。大家足不出村,就解决了看病难题。”

  扶贫整村推进

  启动发展引擎

  发展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今年5月,大性北街村被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为该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为彻底改变村庄面貌,启动大性北街村发展引擎,该村“两委”干部积极主动跑项目、筹资金,争取上级扶贫开发项目资金7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为把扶贫开发工程办成群众拥护、满意的民心工程,大性北街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建立村组干部目标责任制,实行工作责任到人、目标任务到人、考核奖惩到人,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项目决策、项目建设和项目监督,一场得到群众拥护和积极参与的扶贫开发工程在全村全面展开。

  “俺村原来的田间路都是土路,村干部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40多万元,硬化了两条2200米的田间道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该村村民苏有地对记者说,“今年村里还向上级争取了扶贫开发资金,现在工人正在村里忙着修路呢,再过几天水泥路就修到俺家门口了。”

  气派的两层小楼、屋顶新式的太阳能热水器、院落旁豪华小轿车……走进大性北街村村民张爱花家,记者仿佛置身于大都市的富裕家庭。“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一样,他们有的我们也都有。”坐在宽敞的客厅里豪华的真皮沙发上,张爱花说话底气十足。

  采访得知,张爱花的爱人刘建平在外从事销售工作,张爱花自己在村里经营着两个养鸡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提前步入小康生活的她告诉记者,大性北街村的党群、干群关系很融洽,最近两年,村里变化很大,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村里发展夯实了基础。

  辞别张爱花,记者提议去村委会办公地看看。大性北街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峰点头同意并为我们带路。

  崭新的三层楼房,粉刷一新的院墙,宽敞的院落,院落中央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记者原以为这处村里最大气的建筑物就是该村的村委会,走近了看,才明白这里是大性小学。

  在大性小学南外墙的一角有道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该村村委会办公场所。斑驳的桌椅,破旧的书柜,没有空调,没有电扇,也没有电话机。“我们村干部平时就在这里办公,快请坐,条件简陋了,委屈记者同志了。”李红峰不好意思地说,“虽然经过全村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但是我们还是经济欠发达的村,向上级争取的资金我们全都用在了群众身上,村委会办公条件虽然差一点,但也够用了。”

  发展畜禽养殖

  带动百姓致富

  说起畜禽养殖,大性北街村有着数十年的传统。

  “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换个油盐钱”,这是大性北街村过去小农经济时代养殖“副业”地位的典型写照。

  近年,该村抢占畜牧建设发展的制高点,推进畜牧生产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提高畜牧综合生产能力,呈现出一幅幅助农增收的新画卷。

  今年52岁的村民刘德方养殖生猪已有17个年头。“一个月前俺刚卖了20头猪,每斤售价7.2元,一共收入3万多元。俺现在生猪的存栏量还有120多头。”刘德方告诉记者,今年的生猪市场行情一般,他最近没有销售计划,等生猪价格上涨后再伺机出手。

  和刘德方一样,大性北街村的生猪养殖户有17户,全村生猪存栏量达1.5万头。

  28岁时,村民刘国玉养了100只肉鸡。10年时间,他的肉鸡饲养规模逐年增加,今年38岁的他肉鸡存栏量已有1万余只。“饲养肉鸡出栏快,效益高。”刘国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肉鸡出栏需要40天时间,一年可以养5批肉鸡,每批鸡按1万只算,纯收入能达到3万元,全年纯收入15万元不成问题。”

  刘国玉告诉记者,因为饲养量大,肉鸡品质好,他饲养的肉鸡出栏后直接被汤阴永达等大型龙头企业收购。此外,从今年开始,他还大胆尝试喂养肉羊,收入稳步增加。

  如今,大性北街村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鼓励畜禽养殖户上规模,不断提高农户发展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全村生猪存栏量1.5万头,肉鸡饲养量4万只,肉羊存栏量千余只,很多农户依靠畜禽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下一步,我们计划引导村民成立一个畜禽养殖合作社,通过示范、合伙、租赁等多种合作模式,将原本松散的畜禽养殖户进行整合,科学规划建设各种养殖小区,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种改良、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环境治理,解决养殖户信息闭塞之苦,降低饲喂成本,推进全村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面对未来发展,李红峰信心十足。

  千年文化润故城 今朝书画展新容

  李婧瑜 郑茜

  时间:3月10日

  地点:汤阴县任固镇故城村

  一座禅教寺位于故城村中,阵阵诵经音若隐若现。寺庙后院的屋子里,十几个农村妇女在静静地作画,阳光照在宣纸上,深深浅浅的丹青色彩层次分明,整个村庄都显得宁静祥和……

  这是怎样一个村庄?它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从走进禅教寺的那一刻就充满了好奇,当看到普通的农家妇女都能手拿毛笔,寥寥几笔画出一幅牡丹时,这份好奇和惊讶更是不言而喻。

  此次百村百家行所讲述的村庄,与以往不同,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行政村落,而是在历史变迁中根据方位而命名的几个同叫“故城”的村庄,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故事,在这里我们统称为故城村。这里的故事要从三千年前说起……

  三千年前是帝都

  “我们所在的这座寺庙始建于明代中期,经过多次修缮保存至今,一直以来,故城村的村民都来这里祈求平安。这座禅教寺长期以来香火旺盛,因为它记录着故城村的历史变迁。”在寺中漫步,寺庙管理委员会主任、61岁的杜银娥给记者介绍,虽说没有明确的行政区域划分,可千百年来,因为有着共同的名字,7个村庄总被周边百姓统称为故城村。故城村涵盖前故城、后故城、北故城、蔡故城、杜故城、南故城沟南村、南故城沟北村共7个村庄,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相传为殷商古城遗址。

  禅教寺里的一座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碑文记载:在3200年前商纣时期,此地名为宁新中,春秋时期为左车的封地,后属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所辖,后因战争外加黄河水患,安阳城迁址邺地。后来,此地逐渐演变为5个村落,名五故城村。

  “1984年,考古工作者调查发现,南故城村东南土坑壁上暴露出古城墙痕迹,西至蔡故城村东南,长约1000米,城墙断面有层次分明的夯土层,从城墙内采集的标本有粗绳纹筒瓦及一些碎陶文片,判定为商代遗物。靠着这些凭证,当地人都认为故城就是曾经的殷商都城。”杜银娥对长久以来当地人流传的历史故事深信不疑。

  正是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故城人骨子里对文化有着一种深深的崇敬。在这座小小的禅教寺内,记者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寺院后院的一座巨大的影壁墙上,栩栩如生的孔子72弟子图引人注目。“这些画都出自故城的农民书画家之手,你们看到的那些正在学习画国画的农村妇女,都是跟着那几位书画爱好者学习的。”简单参观了禅教寺,杜银娥带着记者一行返回画室。

  千年传承人才辈出

  61岁的任玉国是北故城村人,爱好写字、画画,禅教寺内的孔子72弟子图就出自他之手。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辈子侍弄土地,拿起毛笔纯属个人爱好。年轻时,我要养家糊口,虽然喜欢写写画画却也不能当成事儿干,只能抽空和周边村庄的几个好友聚一聚,互相切磋学习。”任玉国口中的好友是同村的孙文堂、张希清,还有前故城村的秦海林。如今,他们都已年过花甲,从最初年轻时单纯的爱好到2006年4人一起成立了易源书画学会,再到现在办起故城文化大院,在他们的带动下,故城村出现了一批能写会画的农民书画爱好者。

  故城村有一批能写会画的农民书画家,这在汤阴县书画圈是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儿。“咱们镇政府的大会议室里就挂着一幅故城本地农民书法家的作品,我看不比那些大书法家的作品差。要知道,他们可是全靠兴趣自己摸索着练出来的,普通的农民能有这样的造诣,绝对是故城农民的骄傲。”随行的任固镇政府工作人员张高艳佩服地说。

  任玉国、张希清、孙文堂、秦海林最初成立易源书画学会时,只是因为个人爱好,就是想成立个民间组织,便于几个故城村的书画爱好者相互交流、共同进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闲下来、静下心,追求点个人爱好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就趁势成立了故城文化大院,在禅教寺的后院设立了几间书画室,不仅书画爱好者能够在这里交流,还给更多的普通农民提供了学习机会。

  “这几年,4位老师每年暑假都开设学生免费培训班,每年至少有二三十个孩子在这儿学画画,去年夏天最多的时候有50人。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小接受书法、国画教育,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非常有特色。”杜银娥介绍,学生来这里学习,笔墨纸砚全由禅教寺提供,这些资金来自禅教寺的香火钱,这些钱出自当地百姓,最终也要回馈给百姓。“希望能借这片净土的福气,带动故城传统文化的发展,把书画文化当作一种传承,让故城的千年文化流传下去。”

  把书画做成产业

  “对普通的农村妇女免费进行国画培训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培训?”对故城文化大院有了简单的了解后,记者对眼前认真作画的20多名农妇更为好奇。

  “这就是我们下一步的打算。通过培养农村闲置劳动力,把这项传统文化做成一个产业,带动故城村的传统文化发展,实现村庄和农民的整体致富。”擅长书法的秦海林老师介绍。去年10月初,有专家到故城文化大院考察,看到这里的农民书画家个个功底深厚,不由提起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它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当地人靠这项传统文化走上了致富之路。

  “专家的话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的眼界宽了许多。10月中旬,我们4人自费前往巨野县学习考察。当地‘家家飘墨香,户户绘丹青’的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们。我们几个老伙计寻思,咱也要把爱好发展成事业!”秦海林说着说着有些激动。据了解,巨野县拥有4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专业户500个,7000余名从业人员。2011年,在当地销售作品70余万幅,实现产业增加值2.2亿元。

  从山东回来后,秦海林等人立即办起了农民书画培训班,免费培训留守妇女学习国画,开班一个多月以来,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固定来画室学习。过去看似“高大上”的丹青国画,真正走进农家似乎并没有那么高的门槛。在画室里,记者和刚完成一幅作品的蔡海英攀谈起来。蔡海英今年48岁,是第一批学画画的农家妇女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学画画之前,俺连毛笔都没有拿过,从开始学拿笔到勾线、调色、染色,到现在一个多月时间,现在俺能临摹老师的画,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俺是俺家的大画家,家里到处都贴着俺的画,孙子、孙女还要拜俺当老师呢!”蔡海英指着自己画的一幅荷花自豪地对记者说。

  “起初,我们只是尝试着干,可这一个月的培训班办下来,我们看到来学习的每一个普通农妇都有很大潜力,这么短的时间,已经有人能够画出一幅像样的作品了。所以说,我们有信心培训出一支有实力的农民绘画队伍,至于未来的产业计划,我们会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努力。”秦海林坚定地说。

  南张贾村:岗坡地种出“金果果”

  冀晓东 黄亚明 实习生 王嘉晨

  三月的春风拂过,吹绿了汤河两岸的大片果林。3月9日上午,汤阴县韩庄镇南张贾村的滨河生态农庄内春意盎然,嫩绿的小草覆盖丘陵,岗坡上的梨树、桃树、樱桃树等悄悄吐出了嫩芽。

  村里飞回“领头雁”

  “欢迎来滨河生态农庄做客。”我们的采访车刚停下,一个模样斯文的汉子就热情地招呼记者,此人正是安阳滨河生态农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张贾村党支部书记程继伟。

  “南张贾村里既没有姓张,也没有姓贾的,倒是有程、秦、李、王、刘五大姓氏。”程继伟十分健谈,从村名聊起,聊到村里的特产时,程继伟风趣地说,土坯房、泥巴路、贫瘠土曾是这个村的特产。

  “闺女死在家,不嫁南张贾。”这句村民传下的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南张贾村昔日的贫困面貌。南张贾村共有206户1200多人,是汤阴县韩庄镇一个中等偏小的村子,耕地面积1200多亩,一类地只有六七百亩,其中大部分属于岗坡地,浅表土壤20厘米以下就是白干土,土壤十分贫瘠,粮食“望天收”,村民仅能混个温饱。

  2009年年底,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在外创业当老板的程继伟返乡做回了农民。因为走南闯北,敢打敢拼,他被选为南张贾村党支部书记。怎样当好这个“领头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程继伟动了一番脑筋。当时,汤阴县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他就将投资目光锁定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创立了安阳滨河生态农庄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引进晚秋黄梨、清香核桃、芦笋等新品种,种植规模达1500亩。随后,程继伟逐年追加投资,最终形成了这个占地3000余亩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园,发展樱桃园600亩、葡萄园200亩、梨园700亩,此外还种植了80亩苹果、120亩核桃、60亩冬枣。

  如今,程继伟流转了南张贾村95%的土地,带动村民发展绿色有机果蔬种植。在滨河生态农庄,除了漫山遍野的果树,果树下种菜,不能种树的地方就开沟挖塘种藕,岗坡地被最大化利用,土地规模效益倍增,昔日杂草丛生的岗坡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的“花果山”。

  产业激发新活力

  “这里是200亩葡萄园,种有金田美指、金田翡翠等十几个葡萄品种,去年,40元一公斤的采摘价,这里的葡萄仍然供不应求。”程继伟指着一排排整齐的葡萄藤,骄傲地说。

  按照一亩地种四五百棵苗,葡萄亩产5000多公斤来计算,产量并不算高,采摘价格却比普通果园贵一倍,滨河生态农庄不怕做赔本买卖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程继伟笑称,在滨河生态农庄,果蔬品质比产量更重要。

  去年,在市场上的晚秋黄梨卖5元一公斤时,滨河生态农庄的晚秋黄梨以每公斤20元的高价,实现亩均效益8000元,这跟之前种传统粮食作物比,土地效益增加了近10倍。同样在去年,樱桃园试种的新品种樱桃挂果,因为没有安装防虫网,很多樱桃果实被麻雀啄食,品相不佳,程继伟当即决定这些樱桃不准上市销售,全部供游人免费采摘品尝。经过实验性挂果测试,今年每棵樱桃树预计能结25公斤樱桃,亩产突破2500公斤。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滨河生态农庄生产的果蔬尽管价高,依然供不应求,原因在于果蔬品质赢得了市场。在这里,施肥、除草、打叶、剪梢、疏花蕾……每个生产环节都由专职农业技术员把关,甚至每株果树的产量,农业技术员都可以掌控,精准农业得到了体现。“农业技术员六位数的年薪可不是白拿的。”随行采访的工作人员无意中透露了滨河生态农庄的经济实力,除了高薪聘请3名农业技术员,这里每天还雇用近200个农民钟点工在园区管理,遇到果蔬采摘季,一天还要从周边村子雇用500个农民钟点工。

  幸福村民“摘穷帽”

  近年,随着滨河生态农庄的发展与壮大,受益最大的是南张贾村的村民。在程继伟的带领下,南张贾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喝上了自来水,村里修建了排水沟,2条主街道、26条背街小巷被硬化,一栋栋小洋房拔地而起,柏油路直通县城,越来越多的新媳妇嫁进了村……南张贾村完全洗刷了记忆中的破败与贫穷,滨河生态农庄成为很多市民采摘休闲的度假首选。

  从贫困的阴霾中走出来,很多村民都感激村里的当家人程继伟。今年42岁的李小刚是土生土长的南张贾村人,夫妻二人都在滨河生态农庄工作,李小刚主要负责樱桃种植管理。“从在外创业到返乡种地,俺跟程书记干了20多年,从吃不饱饭到赚鼓了腰包,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俺更懂得珍惜。”剪枝、浇水、打药……李小刚仔细侍弄着漫山遍野的樱桃树,对他来说,园区600亩樱桃林就像襁褓中的婴儿,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是李小刚感到最开心的时刻。

  采访临近中午,我们发现,南张贾村依然静悄悄的,刚从滨河生态农庄下工的几位妇女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南张贾村没有懒人,除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力,65岁以上的村民还在生态园打工。村里有七八十个司机,常年在外跑运输。跑了20多年运输的村民李爱新家里盖起了小洋楼,添置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南张贾村,像李爱新这样,依托滨河生态农庄发展,凭借自己的辛勤努力摘掉穷帽的村民不胜枚举。

  “再过两个月,等樱桃成熟后,在绿树红花掩映中,我们的农庄就变成了小江南。”在程继伟看来,凭借悠悠汤河的资源优势,滨河生态农庄的樱桃更红,葡萄更甜,黄梨更水灵……借助全市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东风,在春风吹绿的岗坡地上,一年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梦想就在前方。

  记者手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走南闯北的程继伟利用自己捕捉市场发展的独到眼光,为南张贾村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带起一群致富能手,兴起一个致富产业。一个好的带头人是乡村的无形资产,一个好的带头人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不断提供给村民幸福的“活水”。

文章关键词:美丽乡村;汤阴 责编:李争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暨基层党建工作观摩会在南乐县召开

    12月8日,市委书记何雄、代市长宋殿宇带领市直部门和县区有关负责同志,实地观摩清丰县、南乐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何雄在观摩中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强化责任、勇于担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奋力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 喜迎省党代会之五: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公示含汝州9村

    近日,省财政厅组织专家,根据《河南省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申报指南》有关要求,对各市县上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经评审,最终确定了共321个村的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名单,现已公示。

  • 美丽乡村:汜水镇“中国美丽乡村礼赞”网络文化

    汜水因汜河而得名,古称“雄镇”,“汜水关”又称”虎牢关”,位列古代中国八关之首;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美誉,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 美丽乡村:刘沟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高村乡刘沟村是位于荥阳市北部邙岭的一个小村落,辖9个村民组,348户,1555口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老领导们的关心支持帮扶下,刘沟村围绕“立志兴榴、奔向小康”的发展目标,昂首阔步。

  • 美丽乡村:走进“禅意山水 魅力乡村”民权村

    民权村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南部山区,属深山区农村,地处中原腹地,东瞻河南省会郑州,西望九朝古都洛阳,是中原城市群正副中心的“节点”,310国道、连霍高速、焦桐高速、省道314、省道237等在民权村周边范围构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路网,交通便利。

  • 美丽乡村:竹林镇——风情古镇

    竹林长寿山地热井开钻暨温泉小镇旅游项目启动,同时风情古镇、国际汽车营地旅游项目正式签约。

  • 美丽乡村:小关镇水道口村

    水道口村,位于巩义市,郑州市两大经济开发区之间,距巩义市1 7公里,郑州市56公里,南有310国道,北有中原西路,杨涉公路贯穿村中,连接南北两大交通要道,环村的水泥道路组组相连。

  • 美丽乡村:蒲西云寨——公园似的文明村

    据了解,这个不足500人的小村,还是河南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镇,它哪里这么吸引人?跟着记者去看看吧!

  • 美丽乡村:长垣赵堤镇

    依托大浪口村现有500亩自然坑塘,以民俗体验、休闲农业为主题,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建设集温泉、民宿、餐饮、游乐、瓜果采摘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村。

  • 美丽乡村:叶县辛店镇桐树庄村

    叶县辛店镇桐树庄村位于桐柏山余脉的望夫石山脚下,交通条件便利,距省道平驻公路2公里,距焦桐高速叶县南站出口2.5公里,区位优势明业,桐树庄系国家级贫困村。该村辖七个自然村,四个村民组,总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532人,耕地540亩。

  • 美丽乡村丁营乡沟刘村

    襄城县丁营乡沟刘村地处丁营乡的南部,距县城22公里,同时位于许昌、漯河、平顶山三市交界之处,紧靠道教圣地一一五岳庙。该行政村有9个村民组,辖沟刘、屈庄两个自然村,全村有655户,1935人,耕地1260亩。

  • 美丽乡村:舞钢市尹集镇

    尹集镇位于舞钢市东南部10公里处,总面积102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186个村民组,121个自然村,全镇人口2.7万人,属山区镇、革命老区。东与西平接壤,南与遂平、泌阳相邻,西与新中国治滩第一坝—石漫滩水库相依,北与田岗水库相连,地处驻马店、漯河、平顶山三市、四县交接地带。镇区紧邻市区,省道七蚁线公路纵穿南北,县道尚尹公路,尹出公路(尹集至西平出山)横贯东西。

  • 美丽乡村:鲁山县下汤镇林楼新型农村社区

    林楼新型农村社区位于鲁山县下汤镇西部,昭平台水库上游,至镇区直线距离1.5公里,村名由解放前村里有林姓地主家里的两层小楼而来,现已了无踪迹。

  • 美丽乡村:郏县黄道镇王英沟村

    八月丹桂飘香,笔者来到黄道镇王英沟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恬淡的乡村水墨画:错落有致的老墙瓦屋古朴静谧,苍翠遒劲的老槐树雕刻般矗立村舍道旁,平整的村道曲曲弯弯通向各家小户……

  • 美丽乡村:春色古韵宝丰县三间房村

    三间房村位于宝丰县观音堂林站西北10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石墙青瓦的古村落依河而建,错落有致,古色生香。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