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军事新闻 > 正文

新华社发文驳斥“中共一分抗日”等说法

2015年09月16日08:22  来源:新华网

5034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它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然而,近年来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抹杀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功绩:“共产党军队游而不击”;“共产党军队是“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发展”;中国共产党创建抗日根据地是“占领地盘”……

  为更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多名抗战史研究学者,用来自日本、西方国家的铁证和研究成果,有力地驳斥了这些言论。

  “共军”如何打鬼子:持久战

  “中共游击战”是一场“不分昼夜、连续不断、永无休止的战争”,是使日军“深陷泥潭里的浴血战争”。这是日本史料《华北治安战》的记载。

  这部史料,是二战后由日本防卫厅所编纂,其中收录了大量侵华日军的原始资料,记载了日军与在华北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之间的反复“拉锯战”。

  历史学者王鼎杰说,持久战是“积小胜为大胜”,《华北治安战》中若干记录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有时一天与日军交战次数达到数十次,甚至近百次,让日军陷入极大的惶恐不安之中。

  旅日作家、抗战史研究者萨苏,提供了一些最新获得的证据。他说,这些证据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无时无刻不在战斗。萨苏介绍,抗战期间,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等西方记者,游历延安和晋绥等敌后战场。福尔曼所著的《北行漫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时,福尔曼等记者由延安奔赴晋绥地区,需要经过日军封锁线。接到护送任务的八路军指挥官王长江,却并没有像福尔曼所预想的那样“悄悄通过”封锁线,而是在马坊(今山西岢岚县境内)激战一夜,拿下日军据点,打通前行通道。这令福尔曼极为吃惊,称王长江为“八路军疯狂的司令员”。

  萨苏说,日军及西方记者眼中的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往往会主动出击,并取得了辉煌战果;说他们“游而不击”“散兵游勇”,完全是污蔑。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刘中刚说,由于中共抗日武装的装备差,所以作战往往要近距离接触敌人,一般会迅速冲入敌人之中,展开搏斗。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作战环境下,在配合正面战场忻口会战的作战过程中,八路军先后作战百余次,连续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刘中刚说,八路军的持久抗战,是建立在坚定的抗日决心之上,付出了巨大代价。

  萨苏也认为,持久战并非是“小打小闹”,“八路军在平型关开创了全歼日军先例,战后,媒体‘每日新闻社’使用了‘全灭’一词;这是全面抗战以来,日本媒体首次承次军队被中国全歼。”

  根据地的作用:消耗日军

  萨苏认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没有敌后战场特别是山西的抗战消耗日军,日军就可以从北京沿华北平原长趋直入,直至灭亡中国”。

  萨苏介绍说,早在1890年左右,日本军事家就设计了“从北京南下江南灭亡中国”的战略路线;同时,他们还设计了第二条入侵线路,即“从西安出发进入川贵地区”。

  然而,日军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长期无法南下。萨苏说,当时日本根本没有料到中国会开辟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开辟之时,正是日本预备南下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山西所在的黄土高原,地理上俯视整个华北,使严重依赖后勤的日军非常顾忌。”

  这一观点,也在日方资料里得到印证。萨苏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标有“极密”的1942年日军“北支方面敌情要图”,其中标注有敌后战场的徐向前集团、聂荣臻集团、刘伯承集团、贺龙集团等军事力量。“日军在华北密密麻麻地画出八路军各种武装力量的分布,这足以证明敌后战场对日军的影响之大。”萨苏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研究员汤重南认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沉重打击了日本“以战养战”的战略,“当日本‘速战速决’企图破产后,对占领区进行疯狂掠夺成为补给主要方式;抗日军民频频破坏日军交通线和设施,给日军造成很大的消耗。”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在全国抗战中,共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在正面战场处于胶着状态之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美国军事评论家威尔纳叹服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巨大贡献,1945年他在《日本大陆战略的危机》一文中写道:“没有一个地方的游击战能够担当游击战在中国将要而且能够担负的战略任务。”

  敌后抗战的意义:中流砥柱

  国难当头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明确的政治主张、坚定的抗战立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汤重南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共产党人从始至终都不变的抗战决心和立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就发表宣言,坚决主张抗日;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又以民族大义为重,有力地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这些历史都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汤重南说。

  不少历史学者认为,当前出现一些声音,有意无意地轻视乃至贬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严重背离历史实际的。

  刘中刚说,有人拿“共产党军队抗战前10万不到,抗战后近百万”为证据,说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只发展不抗日”。这种观点很偏颇,“打仗就是彼消我长的过程,中国人民的抗战就是‘从敌强我弱,到我强敌弱’的过程;每一个根据地的建立都经过了和日寇、敌伪势力反复争夺,付出了巨大牺牲;正是这种牺牲,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史桂芳则表示,随着学界和社会对于“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的关系”“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与全民族抗战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一些曲解历史的观念也将不断被清除,最终“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记者王厚启 王井怀)

文章关键词:新华社;中共;抗日 责编:谢瑜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新华时评:实施“人地挂钩”好经要念好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5部委发布《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已按中央部署进入全面加速推进阶段。

  • 新华社5问毒跑道:施工还是施毒

    从新疆到东北,从内蒙古到深圳,近两年来,校园“毒跑道”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家长怒发冲冠……集中爆发的校园“毒跑道”事件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事件,而其产生的根源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带来危害之大可能超乎想象。

  • 新华社评论员:从总书记“两会时间”感受民生情怀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两会,人民在倾听,世界在倾听。最动人的声音,发自人心深处。

  • 携手世界开拓合作共赢的阳光大道

    金秋北京,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世界目光。人们期待会议研究的“十三五”规划为中国未来5年擘画蓝图,更盼望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契合点与新机遇。

  • 让全面小康照亮我们的梦想

    金秋的阳光普照大地,令人感到温暖而充实。这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规划未来的时刻。

  • 新华社发文聚焦河南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正人先正己,严人先严己。2014年河南省共查处违纪违法纪检监察干部231人,查处比率高于其他党员干部。肩负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神圣使命,河南纪检监察系统争做“三严三实”表率,将自身打造成一支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的“执纪铁军”。

  • 新华社高级记者莅临郏县调研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月15-16日,新华社河南分社高级记者闻有成莅临郏县调研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闻有成在县妇幼保健院五楼接待室听取了郏县医改工作汇报并与医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 让中拉合作展翅高飞

    新华网北京1月8日电 大洋阻隔,挡不住发展中大国与发展中大陆携手同行、合作共赢的坚定决心;梦想相通,搭建起东方古国与多彩大洲彼此欣赏、相知相许的心灵之桥。

  • 乘破竹之势 迈改革之步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 题:乘破竹之势 迈改革之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重要讲话

  • 在实施中强化法律权威

    北京10月26日电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性也在于实施。

  •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69年前的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投降文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力量的最终胜利。这一天,对中国尤其刻骨铭心:这个历经百年屈辱沉浮、付出无数惨痛代价的古老国家,迎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完胜,成为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证明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 围绕总目标治疆稳疆建疆

    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深刻分析新疆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政策措施。

  • 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签约仪式2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 新华社专访谢伏瞻:加快经济转型增创发展优势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省长谢伏瞻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就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大省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等话题,畅谈了自己的理政思路。

  • 记者欲打车被宰

    高铁正在改变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生活。然而,我国很多地方高铁站建设在郊区,与市区之间至今没有很好的交通工具。在去往高铁站的路上,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不少人感叹:从市区到高铁站,真难!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