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快讯 > 正文

如何看待当前形势:"创"字当头看新常态下结构升级

2014年12月06日07:53  来源:新华网

5034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 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一降一升”诠释出鲜明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创”字当头,结构升级的力量,让中国经济保持定力;结构升级的锤炼,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结构升级的成果,让中国经济活力迸发,走上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征程。

   “创”字当先,突破瓶颈制约

  “与其坐等业务萎缩,不如寻找新的商机。”斯坦德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云平台服务的科技企业,董事长胡永生介绍,从3年前主要经营通信外包行业,到现在为100多家客户提供“私人定制”云存储服务,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本质上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

  “对企业来说,面对的市场竞争比过去激烈了,必须从低水平、低成本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进入新常态,产能出现相对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依靠高强度投入铺摊子的空间必然越来越小。

  以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为例,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融资环境趋紧,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外部需求改善有限,部分产品出口竞争优势减弱;居民消费能力有待增强,消费需求提速后劲不足。

  前三季度的统计数字表明,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房地产开发投资,从进出口总额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继续呈现回落态势。

  从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告别经济“大而不强”的“虚胖”,通过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结构升级,成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能否在一个新的增长平台上良好运行,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关键在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创”字为要,强化改革导向

  黄浦江畔,上海自贸区正加快探索攻坚克难的新路径。运行一年多来,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制度、政府监管制度的改革新举措,为创新、创造、创业拓出一片新天地,不断释放正效益。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指出:“结构升级是一个结果,它的推动力是制度创新,而改革是中国目前最根本的制度创新。”

  一年间,我国持续出台新办法、新举措,用改革促进结构升级,用改革提高创新驱动力: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大幅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成倍扩大中央财政新兴产业创投引导资金规模,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为社会有效投资拓展更大空间,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电、核电等项目;

  ——大力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降低大众创业成本,加快万众创新步伐,着力落实定向减税政策,实施普遍性降费。

  如今,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调动起社会的创新因子,企业创新投入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机制正逐步得到完善。

  “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深挖改革红利,通过改革拆除各种制度障碍,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说。

   “创”字所向,谋划长远目标

  “制造业后半生潜力无限。”在重工业基地沈阳,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企业分立出生产性服务公司,促进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开始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跃进,生产性服务业收入将占据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进入服务业发展新时代,13亿人的潜在消费需求成为中国增长转型的突出优势;13亿人服务需求释放的规模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结构、利益结构、城乡结构调整的进程。”

  以服务业迅猛发展为有力支撑,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结构升级交出了靓丽成绩单——

  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

  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

  结构升级最终惠及民生福祉。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实现了逆势增长。同时,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2%,跑赢了GDP,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结构升级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力,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为着力点,中国经济正由“引进来”迈向“走出去”,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向纵深拓展。

  “可以预见,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是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及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和海洋产业。”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汪海波说。(记者赵超、张辛欣)

文章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当前形势;新路径;创;虚胖 责编:李争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许剑毅:前4月我国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

    1-4月,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538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高于第二产业5.1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7.7%,高于第二产业17.9个百分点。一季度,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0%,营业利润增长19.8%;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2%,营业利润增长10.4%。

  • 地方“第一大税”退出历史舞台

    今天,已试点4年的营改增全面推开,昔日地方第一大税——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将这场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最深刻的财税改革推向高潮。营改增的全面推开,成为重塑中国财税制度的新起点。

  • 调结构,“加减乘除”怎么做

    刘曙光代表:主动“瘦身健体”,才能让发展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更可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做产业规划时,什么新鲜上什么,导致风电、光伏、海洋工程等朝阳产业很快又陷入过剩。

  •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必须看到,尽管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不仅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更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抉择。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必须进行重大战略和政策安排:第一,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 适应新常态 迈向新阶段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了系统阐述。与此同时,进入新常态后,后发优势的内涵、供给和需求条件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等也将相应转变。

  • 综述:各地迎难而上打造经济结构“升级版”

    在做减法的同时,各地纷纷出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快布局相关项目,在调结构上努力做加法。”  这个成功案例是近年来各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力促经济升级的典型“缩影”。

  • 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外部需求出现常态萎缩。

  • 生活服务业下半年有望营改增 房地产金融业或加入

    记者从财税部门获悉,目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正在积极研究包括生活服务业在内的相关行业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一位接近财政部的专家表示,接下来有可能几个行业一起推进,财税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对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行业进行营改增调研。

  • 中国汽车27%部件日本进口 垄断推高零整比

    日本实力强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全球都居于垄断地位,牢牢把控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的汽车核心零部件市场。 在澳大利亚,今年6月份,日本精工就因同另外两家日本轴承制造商组建卡特尔联盟,密谋在澳大利亚市场对轴承产品的价格进行操纵,日前在澳大利亚被处以300万美元罚款。

  • 发改委连续3日示好下半年经济

    8月1日,发改委官网发文《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上半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8月4日又发文《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和《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8月5日,发改委再次发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领域各项改革顺利进行》、《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