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快讯 > 正文

内蒙古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期待“捐有所值”

2015年04月02日19: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5034

  中新网呼和浩特4月2日电 又是一个清明节即将到来,满怀着对逝者的追思和对生者的尊敬,一次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会议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的留学生楼里召开。

  “这是供、需方和委托人的三方对话,我们互相征求意见,为的就是要顺利地把自己捐出去,并且‘捐’有所值。”潘继堂如是说。

  潘继堂1930年生于上海,1954年到内蒙古工作,随后定居于此。作为战争时期的亲历者和国家兴盛发展的建设者,潘继堂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我爱这个地方,我也要回报这个地方。”2010年,解除了一切社会职务的潘继堂与妻子商量,要用捐献遗体器官这种方式做最后的奉献。

  让潘继堂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源于他工作时期的一次经历。

  1979年6月,潘继堂曾陪同国家卫生部、内蒙古卫生厅的工作人员考察内蒙古多个医科类学院的医学教学水平,发现只有内蒙古医科大学(原内蒙古医学院)有2具尸体作为临床研究,其他学校授课只能用挂图。

  “当时特别触动我,这样的教学条件,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生,怎么来发展医学?”潘继堂希望自己能对他人有所贡献,并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医学发展,关心遗体器官捐献工作。

  事实上,早在潘继堂之前,便有人对内蒙古落后的医学教学研究条件忧虑不已,他就是我国著名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刘其端先生。

  建国初期,刘其端已是北京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并担任着国家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特约编审和中国解剖学会名词委员会的委员。1956年,他得知内蒙古自治区要建立医学院,便说服家人一起来到呼和浩特。

  人体解剖课是医科院校的基础课,然而筹建中的内蒙古医学院找不到一具可提供教学使用的人体骨骼标本。刘其端只能带着师生们到荒郊坟地寻找一些无主的尸体骨骼,制作成多具完整的人体骨骼标本及大量的头颅、躯干、四肢标本,学院当年就开设了人体解剖实验课。如今,刘其端当年亲自制作的骨骼标本,有的仍在教学上发挥着作用。

  1990年2月,身患肝癌已经奄奄一息的刘其端在北京朝阳医院留下遗言,他要把自己的遗体制成骨骼标本捐献给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志军告诉记者,刘其端教授是这所大学接收的首位遗体捐献者,这个标本陈列室也成为了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新入学的学生们都会由这里踏上学习医学、治病救人的里程。

  “医学离不开解剖学,而解剖学离不开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推进我们医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李志军说,遗体是学生们“无言的老师”,按照相关要求,每8名学生就需要一名这样的“老师”,而这所学校的现实情况是40比1。

  据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367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已有36人实现了遗体器官的捐献。

  张普照是呼和浩特市公开发起、组织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的第一人,早在1986年他便递交申请承诺身后捐躯,然而当时内蒙古的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尚属空白,张普照多方奔走却进展缓慢。为此他于1998年协同另外两名志愿者骑着单车“全国万里行”,向北京、济南、上海、福州、深圳、海南、三亚、广州等开展遗体器官捐献较好的城市“取经”。

  此后,受张普照影响,他的儿子、儿媳、二女儿,大女婿4人也都成为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

  “我们不能简单的报了名再去等死,我们需要人们的理解、配合和参与。”在这次“三方会谈”上,张普照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亲自送走了多名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也对遗体器官捐献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了更多思考。

  “怎样能够让捐献者和使用单位实现快速对接、要不要对捐献进行公正、有没有临终关怀、遗体器官捐献后的使用情况追踪……”张普照和许多志愿者们一样,对这次问题非常关注。

  在这些志愿者当中,有退休的教授、学者,有在职的普通工人,38岁的林芳(化名)是其中最为年轻的一个。5年前她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并对这个团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很多人不理解,并对这个群体报以异样的眼光,其实这些人都是平凡却又伟大的人,我只希望有更多人能理解这种选择,关心关爱这个群体,并且使之发扬壮大。”林芳说。(作者:尚虹波)

文章关键词:器官捐献;内蒙古医学院;1986年;捐献遗体;遗体捐献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感动!45岁“农民工”捐器官 5人重获新生

    得知有器官捐献一事时,杨先松的家人在悲痛之余,一致同意捐出杨先松的器官。截至9月30日,今年全省共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手术746例,比去年全年多153例,其中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手术达639例(2015年407例),占人体器官移植的大头。

  • 六旬老人去世后捐出肝肾 尿毒症女儿和两位患者获救

    40多岁女士身患尿毒症,一边是一周两次的血液透析,一边是三个孩子的生活起居,瘦弱的丈夫到处打工强撑着贫苦的家。经过配型,李女士可以接受父亲的肾源,因为担心李女士情绪激动,家人只是告诉她有合适的肾源可以接受肾移植,并未告诉她肾源是父亲的。

  • 四川男孩遇车祸重度受伤 父母欲捐器官救5人

    王中奎夫妇在医院守候了6天,儿子的伤情依然被诊断为“不可逆”。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在器官移植一线的权威医生,杨洪吉估算,四川目前登记在册的等待肾移植的患者超过了4000例,等待肝移植的患者超过150例。

  • 白领下班途中遭抢劫脑死亡 父母捐献爱女器官

    9月6日,年仅24岁的白领小丁从位于长宁区福泉路的公司下班,坐地铁回到周浦住地时遭遇歹徒抢劫,被弃于人员稀少的通道内,被发现时已经是案发后30小时。

  • 英国男子临终把器官捐给6个中国人

    他喜欢中国,做了杭州女婿;妻子王女士说,丈夫马克是个幽默且很有爱心的人,曾两次自己掏钱前往秘鲁支教。

  • 河南已实现器官捐献341例 1000余名重病患者受益

    河南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任义德表示,捐献遗体和器官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行为,捐献者为他人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奉献了自己,也为医学事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 英国出生74分钟婴儿成最小器官捐赠者

    据《明镜》报道,一名来自英国的婴儿在出生74分钟后便死亡,其父母决定将婴儿的器官捐献。

  • 自愿捐献器官有多难

    2015年1月1日起,中国把停止利用死囚器官开展器官移植手术,作为最新的目标,来自公民自愿捐献的器官,将成为我国器官移植手术的最主要器官来源。夏强认为,以仁济医院为例,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强器官捐献的动员力度,提高公民自愿捐献率,以及开展亲属间的活体移植。

  • 四岁男童捐全身器官

    在哈医大四院重症监护室,4岁的小林躺在病床上,已陷入深度昏迷,双肩仍不停抽动着。想到儿子的器官要捐献出去,张双双把儿子的手攥得紧紧的,那是疼了4年的儿子啊……目前,配型工作正在进行中,小林的器官可能被移植到全国各地有需要的孩子身上。

  • 女童捐献器官中的爱与困境

    这一选择,让人看到来自平常人的奉献精神和不凡善举,这同样是破解器官捐献难题的重要建构力量。以此不难发现,靓靓父母做出的这一选择,让人看到来自平常人的奉献精神和不凡善举,这同样是破解器官捐献难题的重要建构力量。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