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师徒是人际交往当中非常独特的关系,尤其是在企业中,千百年来,一个人要想掌握一门技艺都要学徒拜师。很多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仅承担着攻克技术难关的重任,大师们更担负着传帮带出更多技术能手的责任。在这里师傅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也常常成为徒弟的人生导师。(4月22日《河北工人报》)
“师傅带徒弟”是一种延续千年而如今没落的古老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随着“工匠精神”的被重视,这种关系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古人云,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好的技艺需要传承才能流传,才能发扬光大,才能让后人获益。古时,木器的鼻祖鲁班,解牛的庖丁等杰出工匠的技艺几乎失传,失去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教育和培训的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师傅带徒弟”这种古老的培养人才模式应该更加重视和珍惜,徒弟从师傅那里不仅传承到了高超技艺,而且师傅高尚的品格成为徒弟的人生指明灯。
李克强总理曾说:“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离不开工匠文化的沃土,离不开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中国唐车公司有一位中国唯一一位女性国际焊工大师孙斌斌,曾被派往德国西门子学习高铁车体的铝合金焊接技术。在德国学习期间,以追求精益求精的务实态度,秉持着“工匠精神”的严谨而学得精湛的焊接技术。回到唐车公司,教授于其他职工,推动公司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是打造出安全可靠的中国高铁。
中国高铁从前期的建设到后期的运营管理都有着一套严格的技术标准作为安全的保障。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会有“工匠大师”呕心沥血的结晶,而这种来自于现场实践中参悟到的技艺智慧,书本中晦涩枯燥的理论是难以解释的,唯有“言传身教”的传承才能保质保量。
高铁高速运行中,“如履平地”般的平稳舒适是旅客乘坐时的最大感受,即便300公里的时速,小桌上放杯一水也不会洒出。相比之下,多年前乘坐火车时始终伴随耳畔的“哐当哐当”声仿佛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这样巨大的变化,全都是凭着先进的轨道焊接工艺才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度和舒适度。轨道焊接大师田建生和徒弟们每天都在几毫米的轨缝之间,倾注着自己的努力与心血。
正如田建生师徒所说的那样,有娴熟的技术,有创新的精神,更要有甘于奉献的心态,做到这三条,才能为铁路安全运行筑牢安全屏障。如今,高铁每天安全可靠、平稳舒适地穿梭在全国各地,离不开像孙斌斌、田建生等工匠大师言传身教的努力和“工匠精神”的追求。(沈经伟)
在提高技工人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突破其成长渠道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也能看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
近年来,就业问题成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第一难题。但与此同时,技能人才缺口巨大,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也当如此,只要带着“工匠精神”去干组织工作,放心,一定能干好。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结束,据媒体报道,今年工匠精神列进了政治科目考试的考题。
“中国梦”还需要通过凝聚各行各业、千千万万个工匠们的智慧,用工匠精神点燃信仰和激情、创造财富和价值、提升国力和形象,精心打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追寻简单的生活,最终要的还是要调整自身心态,每一个人都不用带有色眼镜看待这个社会,身体力行坚持对的原则,做正确的事,并且长期坚持,那么这个世界自然不会一片污浊。
自今年3月份,“工匠精神”写进“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这短短四个字,不仅搜索热度骤升,而且成了各地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新信条。
今年,林内为了倡导专注的工匠精神,向更多的用户介绍其百年传承的品牌基因,在全国开展遍布27个大中城市的“品质中国行”巡展活动。6月9日,“林内品质中国行”登陆郑州,在居然之家商都路店南广场正式拉开帷幕。
怎样的职业教育,可以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多一些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敬业”的升华,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敬业”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工匠精神”呢?
差了点工匠精神,就差了一大截市场竞争力:短期看,反复纠错,增加了人工和材料成本,挤压了利润空间,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更加重视发展制造业,中国制造若想占据一席之地,培育工匠精神尤为必要。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
《西游记》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杨洁所言的“西游精神”,它不仅展示了一代电视人对待作品的纯粹态度,更是以其中颇高的艺术含金量取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实体经济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点,也是未来发展的最大依凭。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世界经济长周期进入下行阶段交汇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才能培育发展新动能,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