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老人去世留下万元存折 家人不知密码取款遭拒

2015年01月23日09:48  来源:华西都市报

5034

  前不久,达州万源的赵先生发现父亲生前留有一张存折,而父亲已经去世五年了,家人都不知道存折的密码,赵先生找到银行说明情况后向想要取钱,但遭到银行拒绝。后赵先生为此跑了多趟,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他向法官求助。热心的法官为其支招,日前,赵先生终于取出了这笔“休眠存款”。

  整理衣物发现万元存折

  2014年9月的一天,赵先生在家整理衣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份存折,存折显示还有余额1万元,而户主是已经过世五年的父亲。原来,赵先生的母亲早年去世,父亲2009年11月突然病故,赵先生和两个姐姐除了分割父亲留下的老房子外,几乎没有分得其他遗产,大家都不知道父亲有这个存折。对于这笔突然而来的遗产,赵先生又惊喜又担心。他立即召集两个姐姐商量如何处理这笔存款,兄妹三人经过协商,一致同意由家境较差的赵先生所有。对此,赵先生非常感激两个姐姐不忘兄妹情谊。

  但是,现在父亲已经离世多年,又不知道存折密码,存折里的钱还能取出来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赵先生拿着这张存折来到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由于赵先生也没有存折密码,而且无法确认赵先生是否有继承权,就算是开户人的子女来取款,银行也不能擅自付款。看着这笔“休眠”多年的存款,赵先生这下傻了眼,父亲那年去世得很突然,没来得及交代后事便撒手人寰,子女们都不知道存折的密码,难道这笔钱真要“烂”在存折里?

  取款遭拒万元存款“休眠”

  赵先生想到仅拿着存折空口无凭,所以赶紧回去准备能取款的手续。忙活了几天后,赵先生拿着派出所出具的死亡证明,村委会的证明,还有两个姐姐同意存款由自己所有的协议,信心满满地再次来到银行。殊不知,他又吃了“闭门羹”,银行仍然拒绝赵先生提取存折里的存款。赵先生无奈地说,自己家住山上,为了取出这笔存款,鞋子都跑坏了几双。他希望银行方面能关照一下,帮他把这笔存款取出来。银行虽表同情,但实在不能破例。

  对此,银行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80年联合下发的通知,关于存款人死亡后在银行的存款,继承人没有争议的,须在公证处进行公证后领取相关款项;有异议的,需通过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或者判决确定继承人后进行取款。但是想到只有城里才有公证处,赵先生住在万源的偏远山村,进趟城不容易,而且听说公证的费用也不低,对于公证也就望而却步了。至于到法院起诉,赵先生只读过小学,从未打过官司,怎么写诉状、搜集证据也是摸不着头脑。

  法官支招男子顺利取出存款

  正犯难的时候,赵先生想起了年初赶集时,曾收到法院发放的《便民诉讼手册》,而刚好在临镇就有一个人民法庭。于是,赵先生找到了万源市人民法院官渡人民法庭向法官求助。了解到赵先生的诉求后,法官给赵先生支招:由于赵先生的母亲已去世,所以赵先生可以作为原告起诉同为法定继承人的两个姐姐,请求法院依法分割赵先生的父亲留下的遗款,通过民事诉讼来确定遗产分割份额。

  近日,万源市人民法院官渡人民法庭受理了这起特殊的法定继承纠纷案件。在审查了相关证据,确认赵先生的父亲的继承人只有赵先生和他的两个姐姐以后,法官随即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赵先生和他的两个姐姐均表示,他们本来对遗款的分割就不存在争议,她们都同意父亲的1万元存款归赵先生所有。法院根据双方的调解协议很快便出具了民事调解书,由赵先生继承父亲的存款,赵先生的两个姐姐自愿放弃继承存款。最终,赵先生拿着法院出具的民事调解书,从银行顺利取出了“休眠”多年的存款。

文章关键词:1980年;存折密码;取款;休眠;存款 责编:李争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张召忠:现在的年轻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人

    现在的年轻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乱饥荒的时期,人们的生活危如累卵,颠沛流离。

  • 你捡都懒得捡的“菊花一角”硬币 价值已过千元

    2000年的菊花1角硬币,成为第四套人民币1角硬币的“关门币”,也是最后一枚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1角硬币,其后的兰花1角硬币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这枚菊花1角硬币未正式发行流通,装桢在2000年度《中国硬币》套装中,作为收藏品出售。

  • “菊花一角”硬币要崛起了

    2000年的菊花1角硬币,成为第四套人民币1角硬币的“关门币”。

  • 日本前自卫官制造自杀式爆炸 曾称必须把事闹大

    接连焚烧自家住宅和汽车,随后进行自杀式爆炸,72岁的日本老人栗原敏胜23日的一连串极端行为,导致一死三伤,引发日本社会强烈震动。与夫人的离婚是压垮栗原的原因之一,然而这种“熟年离婚”的现象在日本并不少见。

  • 湖北宜昌公开信号召生二孩 希望公职人员做表率

    9月20日,宜昌市卫计委计划生育指导科科长陈天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宜昌发布公开信的灵感,正是源于36年前的那封公开信。这封公开信先介绍了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接着提到了宜昌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然后重点介绍了宜昌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最后是号召。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